“潇湘”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的创作母题之一,不仅存在于文学与绘画等作品之中,也影响了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表达,尤以琴曲《潇湘水云》为代表。该曲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南宋时郭沔所作的浙派琴曲。今所知早著录此曲并作题解的是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其中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倦倦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该著录亦是所见早将《潇湘水云》作者定为郭沔者。《神奇秘谱》之后,继有数十种琴谱对《潇湘水云》进行著录,按《中国古琴谱集》所录二百余种古琴文献书籍中,据统计有超过六十部琴谱录有该曲。提及作者时亦多称是郭楚望,即郭沔;有题解者亦基本因袭《神奇秘谱》。如《浙音释字琴谱》《太音传习》《杏庄太音补遗》《琴苑心传全编》等,都与《神奇秘谱》相去无多。因此,《神奇秘谱》便成为后世解读《潇湘水云》的渊薮。自清代开始,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及古琴文化的发展,琴曲《潇湘水云》衍生出一系列代表版本。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如徐上瀛的《大还阁琴谱》及周鲁封等汇纂的《五知斋琴谱》,影响了后续一大批琴谱。这些后出的琴谱除段落结构及弹琴手法出现变化外,在琴曲的理解及表达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及发展。参以徐上瀛的《大还阁琴谱》后记:“其曲之妙,古音委宛,宽宏澹宕,恍若烟波缥缈,其水云声二段,轻音缓度,天趣盎然,不啻云水容与。”和《五知斋琴谱》题解:“宋郭楚望所作也。因泛沧浪,远望九疑,云水淹映,感慨系之。时值天中,阳气渐衰,蕤萎少和,故宾位于五月也,音清和畅。自三段至尾,皆本曲趣味,抑扬恬逸。自四至八段,全在两手灵活,如云水之奔腾,连而圆洁,方得曲之旨也。”并后记:“此曲云山瑗叇,香雾空朦,怀高岚于胸臆,寄缠绵于溪云,一派融和春水,浓艳温柔,有情至而弥深者矣。低弹轻拂,真落花流水溶溶也。”这些题解与后记,与明代琴谱中的题解相比,都更加强调潇湘自然的美景。无论是恨别思归的拳拳之意,还是寄情于山水的渔隐之思,都或多或少地隐去了一些。现今所演奏的《潇湘水云》主要有两个版本。吴景略先生打谱《五知斋琴谱》本和查阜西先生打谱《自远堂琴谱》本(简称吴版和查版),这两个版本风格较为迥异。当今著名琴家李祥霆曾专门述文对吴景略和查阜西两位大师的古琴演奏艺术分别做过论述分析。他描述吴景略先生的《潇湘水云》“极为豪放、奔腾动荡,激昂慷慨”,听之使人顿感满怀愤懑;他对查阜西先生的《潇湘水云》则评价说其体现出“鲜明的清远风貌”,并且“透着一种古朴之风”,听之似一幅清淡悠远的山水画呈现在眼前。正是历代琴家在《潇湘水云》中赋予了不同的琴乐审美风格,才使其所蕴含的审美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正借助于这些理解,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聆听琴曲《潇湘水云》时,对其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才真正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