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治教育学导论
第一节 法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学
一 法治教育的概念辨析
二 法治教育学
第二节 法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 法治教育研究对象分析
二 法治教育研究对象的内涵
第三节 法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一 法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构成
二 法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机遇、挑战和策略
第四节 法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 法治教育学的基础内核
二 法治教育学的知识借鉴
第五节 法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一 法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二 法治教育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法治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法治教育的基础本质是使人成为人
一 法治教育基础本质的依据
二 法治教育基础本质的内容
三 法治教育使人成为人的策略建构
第二节 法治教育的核心本质是认同国家制度
一 对社会制度的认同
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 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第三节 法治教育的普遍本质是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一 确立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客观必然性
二 确立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法理分析
三 法治教育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路径
第三章 法治教育的价值
第一节 法治教育的价值主体
一 法治教育价值主体的内涵
二 法治教育主体的种类
三 法治教育主体的需要
第二节 法治教育的价值客体
一 法治教育客体的含义
二 法治教育客体的特性
三 法治教育客体的分类
第三节 法治教育价值的形成
一 法治教育价值的形成条件
二 法治教育价值的真假之辩
三 法治教育虚假价值的表现
四 法治教育虚假价值产生的原因分析
五 法治教育虚假价值的消除路径
第四章 法治教育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法治意识与法治行为
一 法治意识
二 法治行为
三 法治意识与法治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法治与德治
一 法治
二 德治
三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第五章 法治教育的主体
第一节 何为法治教育主体
一 法治教育主体的规定性
二 法治教育主体的特点
第二节 法治教育主体的分类
一 一般法治教育主体与特殊法治教育主体
二 学校法治教育主体:教师与学生
三 社会法治教育主体:政府与大众
四 家庭法治教育主体:家长与家庭成员
第三节 法治教育者与法治受教育者
一 法治教育者
二 法治受教育者
三 法治教育者与法治受教育者的关系
第四节 法治教育主体的关系
一 法治教育主体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 现代法治教育主体互动关系的内容
三 现代法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建构
第六章 法治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法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 法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二 法治教育方法的结构
三 法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四 法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法治教育方法的原则
一 实事求是原则
二 以人为本原则
三 问题导向原则
四 知行统一原则
五 追求实效的原则
第三节 法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 讲解法
二 体验法
三 讨论法
四 榜样法
五 自学法
六 法治教育的其他教育方法
第七章 法治教育的衔接
第一节 正确认识法治教育的衔接
一 法治教育的衔接
二 法治教育衔接的哲学依据
三 法治教育衔接研究的不足
四 法治教育衔接的意义
第二节 法治教育衔接的种类
一 从法治教育的阶段上分类
二 法治教育衔接的其他分类
第三节 法治教育衔接的策略
一 制度设计上的衔接
二 加强对法治教育衔接的价值引领
三 解决法治教育衔接的微观问题
第八章 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
第一节 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概述
一 法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二 法治教育社会实践的构成要素
三 法治教育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
四 社会实践是法治教育的生命
第二节 法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形式
一 实体法治教育社会实践
二 虚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
第三节 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是法治教育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
一 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二 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现状
三 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
第九章 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节 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认识
一 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含义
二 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指标体系
三 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第二节 法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表现、危害、原因
一 法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表现
二 法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危害
三 法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第三节 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 路径的内涵
二 路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 具体路径
四 专业建设
五 师资培养
第十章 法治教育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