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人耳舒适性研究方法概述
1.2 人耳听力系统结构
1.2.1 外耳
1.2.2 中耳
1.2.3 内耳
1.3 高速列车通过隧道对人耳听力系统的影响
1.3.1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1.3.2 高速列车耳气压舒适性研究现状
1.3.3 隧道噪声对人耳听力损失的影响
1.3.4 隧道内压力变化对人耳听力损失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章 人耳几何模型重建
2.1 志愿者头部影像样本数据采集
2.1.1 志愿者样本要求
2.1.2 影像采集
2.2 人耳几何模型医学三维重建
2.3 人耳几何模型划分
2.4 内耳简化机制
2.4.1 内耳的传声机制
2.4.2 声音在液体介质中的传递
2.4.3 内耳基底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笫3章人耳生物力学模型构建及验证
3.1 国内外人耳有限元模型
3.2 人耳几何模型网格划分
3.3 鼓膜本构模型的选择及参数选取
3.3.1 各向同性材料
3.3.2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3.3.3 黏弹性材料
3.3.4 超弹性材料
3.3.5 鼓膜黏弹性本构模型假设
3.3.6 反求模型构建
3.3.7 鼓膜泊松比的确定
3.4 人耳各组织材料参数的选取
3.4.5 韧带/张肌组织阻尼参数的确定
3.5 人耳生物力学模型在频域内有效性的验证方法
3.5.1 验证方法
3.5.2 验证过程
3.5.3 验证结果
3.6 人耳生物力学模型在时域内有效性的验证方法
3.6.1 验证方法
3.6.2 验证过程
3.6.3 验证结果
3.7 人耳生物力学模型的适用性
3.7.1 国内外人耳有限元模型频率响应曲线对比
3.7.2 人耳生物力学模型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速列车人耳气压舒适性评估方法的建立
4.1 高速列车人耳气压舒适性评价标准及压力舱试验
4.1.1 国内外的评价标准
4.1.2 压力舱试验
4.2 高速列车人耳气压舒适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4.2.1 人耳不舒适性的产生机理
4.2.2 生物力学评价指标
4.3 高速列车压力变化环境对人耳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一
4.3.1 人耳生物力学模型的动力学响应
4.4 高速列车各舒适性等级之间的临界值的确定
4.4.1 高速列车不同舒适性等级的理论阈值
4.4.2 高速列车各舒适性等级理论闽值范围的确定方法
4.4.3 高速列车不同的耳舒适性等级之间的临界阈值
4.5 高速列车人耳气压舒适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价准则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速列车过隧道车内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5.1 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
5.1.1 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目的及工况
5.1.2 高速列车车体内外压力传递模型
5.1.3 高速列车车内压力变化曲线
5.2 高速列车实车试验
5.2.1 高速列车实车试验目的及工况
5.2.2 高速列车运行速度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5.2.3 高速列车压力变化与隧道长度关系
5.2.4 高速列车压力变化与阻塞比的关系
5.2.5 高速列车车内压力变化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速列车乘员耳气压舒适性预测与评价模型构建
6.1 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对乘员耳气压舒适性的影响
6.1.1 不同运行速度下乘员耳气压舒适性评估
6.1.2 运行速度与乘员耳气压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曲线
6.2 高速列车车体密封指数对乘员耳气压舒适性的影响
6.2.1 不同密封指数下乘员耳气压舒适性评估
6.2.2 密封指数与乘员耳气压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曲线
6.3 高速列车车厢位置对乘员耳气压舒适性的影响
6.3.1 不同车厢位置的乘员耳气压舒适性评估
6.3.2 车厢位置与乘员耳气压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曲线
6.4 隧道长度对高速列车乘员耳气压舒适性的影响
6.4.1 不同隧道长度下高速列车乘员耳气压舒适性评估
6.4.2 隧道长度与高速列车乘员耳气压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曲线
6.5 高速列车乘员耳气压舒适性预测模型
6.5.1 高速列车乘员耳不舒适性等级划分
6.5.2 有序回归分析
6.5.3 数学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第7章 高速列车乘员耳气压损伤风险评估
7.1 高速列车乘耳气压损伤生物力学
7.1.1 气压损伤初始阈值
7.1.2 损伤风险模型构建
7.2 中耳韧带/张肌组织断裂对人耳听力的影响
7.3 鼓膜穿孔损伤对人耳听力的影响
7.3.1 鼓膜穿孔样本
7.3.2 鼓膜穿孔有限元仿真
7.3.3 鼓膜穿孔大小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7.3.4 鼓膜穿孔位置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7.4 听小骨关节损伤对人耳听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