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外国文学作品集世界的涛声(9种 外国文学卷 上、下册)

世界的涛声(9种 外国文学卷 上、下册)

世界的涛声(9种 外国文学卷 上、下册)

定 价:¥156.00

作 者: 文艺报社,梁鸿鹰 编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丛编项: 《文艺报》70年精选文丛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9668666 出版时间: 2020-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834 字数:  

内容简介

  自1949年9月25日创刊以来,《文艺报》一直密切关注文艺创作现场,捕捉文艺创作动向,推动出作品出人才,是新中国文艺的重要理论评论阵地。该文丛共七卷,分为理论卷、文学评论卷、艺术评论卷、外国文学卷、作品卷、对话卷、儿童文学评论卷。《70年精选文丛(9种):世界的涛声(外国文学卷 上下册)》收录了《文艺报》从1949年9月创刊至今70年来所刊发的重要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及作家作品研究。所选录文童的作者既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著名翻译家,也有当今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者。选录文章以作家作品评论、理论批评为主,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各地区、各语种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以及文学奖项等文学热点事件,有立场、有深度、有文采,有趣味,从中可以一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的关注重点和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梁鸿鹰,现任《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出版有文学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向道与叩问》《写作的理由》等。

图书目录

梁鸿鹰:回望如歌岁月开创全新境界——《70周年精选文丛》总序

1949年
丁玲:西蒙诺夫给我的印象
曹靖华:苏联文学在中国
1950年
刘白羽:访问《文学报》——苏联作家协会机关报是怎样办的
马烽:中国文艺作品在朝鲜
1951年
丁玲:欢迎,欢迎你们的来临——欢迎爱伦堡、聂鲁达先生
冯至:安娜·西格斯印象
1952年
袁湘生:和平战士乔治·亚马多
茅盾:果戈理在中国——纪念果戈理逝世百年
艾青:和平书简——致巴勃罗·聂鲁达
1953年
罗大冈:悼艾吕雅
李又然:做你所愿意的——纪念方斯华·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
1954年
彝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
赵诏熊:莎士比亚及其艺术
汝龙:关于契诃夫的小说
金克木:印度文学——人类文化的一所宝库
1955年
贺敬之:纪念席勒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孙用: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密茨凯维支
周扬:纪念《草叶集》和《堂吉诃德》
草婴:《被开垦的处女地》的新篇章
1956年
余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巴金:燃烧的心——我从高尔基的短篇中所得到的
冯至:海涅的讽刺诗
1957年
赵萝蕤:能深爱亦能深恨的威廉·布莱克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
1958年
王佐良:读拜伦——为纪念拜伦诞生一百七十周年而作
叶君健:拉格洛孚的《传奇》
杨周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弥尔顿诞生三百五十周年纪念
1959年
吴迭元:关于莫里哀的《悭吝人》
1960年
田汉:欢迎日本访华话剧团
何其芳:托尔斯泰的作品仍然活着——1960年11月15日在苏联科学院文学语言学部和高尔基
世界文学研究所纪念托尔斯泰逝世五十周年的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1961年
朱光潜:莱辛的《拉奥孔》
季羡林: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
戈宝权:阿尔巴尼亚文学的光荣斗争传统
1979年
李文俊:“从海洋到闪烁的海洋”——战后的美国文学
高慧勤:井上靖及其西域小说
1980年
卞立强:记旅日著名华侨作家陈舜臣
陈焜:美国作家贝娄和辛格
1981年
李健吾:读本·琼森《悼念我心爱的威廉·莎士比亚大师及其作品》
吴元迈:“首创权总是属于他的”——关于《别林斯基选集》的前三卷
1982年
冯汉津:当代欧美文学中的“反文学”
刘放桐:存在主义与文学
1983年
袁可嘉郑振强杨可杨:西方现代派文学三题
赵德明:今日拉丁美洲文学
1984年
张捷:近年来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
夏仲翼:谈现代派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借鉴
1985年
伍蠡甫: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
张黎:民主德国文坛上的“美学解放”
柳鸣九罗丹:雨果的脚步——写在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
1986年
陈光孚:从博尔赫斯逝世所想到的
陈可雄:莫拉维亚与中国作家一席谈
叶廷芳:当代西方文学的一般艺术特征
1987年
陆扬:解构主义
杨武能:歌德眼中的“世界文学”
施康强:克洛德·西蒙的小说技巧
王立新:文明与人的悲剧性冲突——谈D.H.劳伦斯的《恰特里夫人的情人》
1988年
易丽君:七十年代以来的波兰文学
杨武能:诗人里尔克:深邃而博大
裴显亚:现代派文学之父汉姆生
关傅:纳吉布·马哈福兹:文学金字塔的建造者
1989年
杨乐云:他开始为世界所瞩目——米兰·昆德拉小说初析
孟蔚彦:我以世界的变迁作我的故乡——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丽·萨克斯
张群希伯德:它们受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谈谈澳大利亚当代文学及其繁荣的原因
王逢振:女性的危机:碎裂的故事和严密的结构
1990年
林一安:“我感到荣幸,但更感到责任重大”——西班牙作家塞拉剪影
吕同六:卡尔维诺小说的神奇世界
杨正润:文学和莎学研究的政治化——文化唯物主义述评
1991年
陈众议:一位难得的全才——记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
叶渭渠唐月梅:野间宏,我们崇敬的人——悼念野间宏先生
文洁若:松本清张与社会派推理小说
瞿世镜:四世同堂——当代英国小说家群像
1992年
王家湘:不息的呼唤——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和她的小说
刘习良:伊莎贝尔·阿连德:在沉默中爆发的智利女作家
岳凤麟: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文学的历史
1993年
傅浩:逆水独航海湾外
梅绍武:纳博科夫和文学翻译
刘意青:用弗式理论释读必须适可而止——读《拉巴契尼的女儿》与《麦克梯格》
1994年
王家湘:黑人民间文化的继承者——谈托妮·莫里森的小说艺术
许金龙:超越战后文学的民主主义者——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新得主大江健三郎
1995年
马文韬:德语文学越来越引入注目的课题——托马斯·曼研究
黎皓智:今日俄罗斯文学
申慧辉:任重道远——记当代加拿大英语女性文学
1996年
傅浩:他从黑暗的泥土中走来——199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内
马文韬:瑞十文学四题

1997年
高兴:得到了荣誉,但无须道如何——席姆博尔斯卡获奖之后
崔少元:我看女权主义批评
乐黛云: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
1998年
吕同六:人民大众是他的母亲——达里奥·福的启示
朱虹:谜一样的奥斯汀卷土重来
余中先:一部真中有假的自传
唐岫敏:换语人:摆脱不开的精神家园
1999年
孙成傲:这个诺贝尔奖是我们大家的——若泽·萨拉马戈与他的创作
钟志清:谁是当代最优秀的希伯来文小说家?——希伯来文学评论家格肖姆.谢克德教授
一席谈
朱景冬:美洲的第三次发现——拉美文学现状
范大灿:长篇小说没有死亡,也不会死亡——谈谈格拉斯获1999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
程虹:自然与心灵的交融——美国的自然文学
柳鸣九:世事沧桑话萨特
李士勋:百年之后说尼采
2001年
吴松江:西方文学研究的新起点:新的超级大国——传记文学
吴冰:矛盾的杰克·伦敦
绿原:布莱希特:与最伟大的文学传统密切联系
2002年
瞿世镜:后殖民小说家——“漂泊者”奈保尔
严兆军:一面对外开放的镜子——《尤利西斯》在中国的漂泊
方平:冒充学术研究的索隐派
严兆军:文学应该为历史作见证——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
2003年
哈米:伏契克百年诞辰纪念——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
陈喜儒:友情是我生命中的明灯——巴金和中日文学交流
2004年
石平萍:深切关注人类处境——南非最复杂、最有思想的作家J.M.库切
林雅翎: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
2005年
李公昭:“我对战争有信念”——美国的二战主流小说
李昌珂:永远不能忘记的记忆——德国当前反思二战文学一瞥
叶舒宪:凯尔特文化复兴与“哈利·波特”旋风
唐玉清:“新小说”时代结束了吗?——“新小说”之后的“午夜作家”
吴岳添:探索人类命运和生存意义——法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小说
2006年
王炎:“反恐”改变着美国文化
印芝虹:《生死朗读》——德国文学历史反思的新成果
莫言: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大江不懈地创作?——大江健三郎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2007年
乐欢:他是西方作家,又是东方作家——透过《我的名字叫红》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帕慕克
沈宁: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美国悬疑小说
任光宣:当今俄罗斯大众文学
2008年
张建华: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生
赵毅衡:一个迫使我们注视的世界现象——中国血统作家用外语写作
邓中良:文学依旧不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
2009年
郭英剑:兔子歇了……——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及其创作
叶延芳:他们共同铸造着大写的现代人
林少华:贵在关乎灵魂——我看村上春树文学的魅力
戴骢:哲人已逝著述长存——记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的翻译出版
2010年
潘璐:赫塔·米勒到底是谁
陈众议: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的面子
高方许钧: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沈大力:西方社会的透镜——乌埃尔贝克现象再观察
2011年
屠岸:译事七则
薛舟:韩国青年作家的“幻想现实主义”:以奇幻的想象抵近现实
赵德明:罗伯特。波拉尼奥《2666》:全景式探讨人性变化
李亦男:批判者的遗产——托马斯·伯恩哈德和他的剧作
石琴娥: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属于诗人的诗人
高莽:中国与白俄罗斯文艺界的交往
2012年
张子清:2011美国诗界大辩论:什么是美国的文学标准
薛鸿时:纪念狄更斯200周年诞辰:“他的心始终向着穷人和不幸者
许彤:“反诗人”Vs“反诗歌”——智利诗人尼卡诺尔.帕拉侧写
汪剑钊:以赛亚·伯林:诗人们的知音
高兴:红色经典与蓝色东欧——需要重新打量的东欧文学
郑克鲁:你看过《第二性》吗7
2013年
严蓓雯:女作家的节制
盛宁:文学怎会无用我们仍爱经典
杨卫东:菲利普·罗斯:“十足的玩笑,要命的认真”
陈晓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如此艺术,如此小说
黄燎宇:德国“文学教皇”马塞尔·赖希一拉尼茨基:批评家死了
2014年
袁筱一: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迷失,我们的存在方式
李尧:2014年布克文学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用历史表达自己思想
张冲:美国本土裔文学:植根传统融入现实
童道明:纪念契诃夫逝世110周年:契诃夫戏剧,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2015年
闵雪飞:“拉美文学”涵盖了巴西文学吗
余泽民:2015年布克奖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我们本不该对他感到陌生
王智新:日本“反战文学”:以受害者面目出现,模糊侵略战争性质
林精华:诺奖的国际政治学:何谓“白俄罗斯文学”
2016年
陈镭:艾柯的回音
文羽: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展现世界的绚丽广阔与丰沛
薛庆国: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用栀子花的呐喊,令祖国回归
郭英剑:鲍勃·迪伦引发追问:究竟什么是文学
2017年
刘淳:哈罗德·布鲁姆:我将文学批评的功能多半看作鉴赏
刘文飞:叶夫图申科:我不善于道别
郑恩波:为阿果里大哥送行
王晔:数码时代的“语词有价”与“文学有责”——瑞典作协年会有感
李丹玲: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挖掘隐藏于现实之下的深渊
马良:《使女的故事》:旧房子墙后埋藏的信息
2018年
符辰希:葡萄牙文学800年
王杨:阿多尼斯:写作的目的是改变
董晨:民族文学论与韩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孙洛丹:2018年:明治的语境和困惑
编者的话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