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理论,语言使用或语域(如register)是和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密切相关的。就“国际学术交流”课程而言,“国际”就是语旨,也就是交流的对象是国际同行,如学医的就是国际医学界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不是普通听众等。“学术”就是语场,即讨论的是关于专业学习和研究中的学科知识和信息,而不是一般校园话题或日常生活。“交流”就是语式,是学术口语交流。从语言角度看,学术语言和日常语言不同。由于学术所描述的是复杂和抽象的概念,涉及的是高级思维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评估、分析、综合和运用),学术语言无论在词汇、语法和语篇组织上都和日常口头语言不同。因此,国际学术交流的教学定位就比原先高校普遍开设的去语境的口语课程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他们专业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国际学术交流》就是在这个定位改革中出现的优秀教材。《国际学术交流》作为一个大类,介绍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要接触的许多小类(sub-genres)。其中一个就是3MT(3-minute Thesis)。这个教学活动是由昆士兰大学首先发起的,要求学生把6-7万词的硕博士论文压缩到3分钟里,并向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观众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这个学术口语类的教学活动在全世界普遍开展以来,大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