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饮用水嗅味 1
1.2 国际上饮用水嗅味研究的发展 2
1.3 我国饮用水嗅味相关研究 4
1.4 本书主要内容 6
参考文献 6
第2章 饮用水的主要嗅味类型与来源 10
2.1 水中嗅味的类型 10
2.2 水源水中常见嗅味及相关致嗅物质 12
2.2.1 藻类与放线菌代谢产物致嗅 12
2.2.2 生物转化产生的嗅味物质 25
2.2.3 工业来源 29
2.3 水处理及管网输配过程中产生的嗅味物质 31
2.3.1 消毒剂 33
2.3.2 有机氮和醛类物质 34
2.3.3 卤代酚 36
2.3.4 消毒副产物 37
2.3.5 苯甲醚 39
2.3.6 供水输配材料导致的嗅味问题 41
2.4 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发生情况 42
2.4.1 概述 42
2.4.2 国内外饮用水嗅味发生情况及典型案例 44
2.4.3 我国重点城市饮用水嗅味问题调査 53
2.5 饮用水嗅味标准 57
参考文献 58
第3章 饮用水嗅味表征方法 69
3.1 嗅味感官评价方法 69
3.1.1 嗅阈值法 69
3.1.2 嗅味等级描述法 70
3.1.3 嗅觉层次分析法 70
3.1.4 其他感官分析方法 72
3.1.5 主要感官分析方法应用比较 74
3.2 嗅味物质的仪器分析方法 75
3.2.1 主要前处理方法 76
3.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80
3.2.3 气相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法 83
3.3 未知嗅味物质的鉴定方法 88
3.3.1 感官气相色谱/质谱法 88
3.3.2 感官气相色谱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用于嗅味物质的识别 92
3.3.3 不同嗅味物质对整体嗅味贡献的评价方法 99
3.4 产嗅藻及产嗅基因的定量分析方法 103
3.4.1 藻类显微镜分析方法 103
3.4.2 藻细胞的其他计数方法 108
3.4.3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藻类种群动态分析方法 109
3.4.4 基于定量PCR技术的致嗅产物定量分析方法 112
参考文献 114
第4章 典型产嗅藻的环境行为与产嗅特征 120
4.1 典型土霉味产嗅藻及其产嗅机制——产MIB藻 120
4.1.1 主要产MIB藻 120
4.1.2 MIB的生成机制 130
4.2 典型土霉味产嗅藻及其产嗅机制——产geosmin藻 131
4.2.1 主要产gensmin藻 131
4.2.2 geosmin的生成机制 139
4.3 典型鱼腥味产嗅藻生长及产嗅特征 140
4.3.1 鱼腥味问题及主要产嗅藻类 140
4.3.2 实际水体中鱼腥味产生原因与机制解析 146
4.3.3 典型产嗅藻的鱼腥味产生规律 148
4.3.4 PUAs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51
4.4 其他嗅味物质与产嗅藻 153
参考文献 154
第5章 湖库型水源地产嗅藻控制策略 162
5.1 光照强度选择模型 162
5.1.1 模型构建 162
5.1.2 浮丝藻与微囊藻的竞争生长 167
5.2 基于水下光照的产嗅藻生长控制策略 169
5.2.1 水下光强对丝状产嗅藻的影响 169
5.2.2 水下光谱对丝状产嗅藻的影响 172
5.2.3 丝状产嗅藻的原位控制策略 176
5.3 产嗅藻控制策略在密云水库的验证 177
5.3.1 密云水库的土霉味问题 177
5.3.2 产嗅藻及MIB的时空分布 178
5.3.3 水位对产嗅藻的影响 180
5.4 物理化学控藻技术 182
5.4.1 去层化技术 182
5.4.2 营养盐管控 183
5.4.3 取水口调节 184
5.4.4 化学杀藻技术 185
5.4.5 其他控藻技术 186
参考文献 187
第6章 嗅味去除技术 194
6.1 活性炭吸附技术 194
6.1.1 活性炭对不同嗅味物质的吸附效果 195
6.1.2 活性炭表面特性对嗅味物质吸附效果的影响 198
6.1.3 背景水质特征对活性炭吸附的影响 204
6.1.4 基于吸附模型的粉末活性炭投量预测 206
6.1.5 活性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10
6.2 氧化技术 212
6.2.1 氯或氯胺氧化 213
6.2.2 髙锰酸钾氧化 214
6.2.3 臭氧氧化 215
6.2.4 髙铁酸盐氧化 217
6.2.5 髙级氧化 217
6.3 生物处理技术 218
6.4 饮用水嗅味控制工程案例 220
6.4.1 南澳大利亚水厂MIB和geosmin的去除 220
6.4.2 秦皇岛水源geosmin的水厂应急处理 221
6.4.3 黄浦江水源复杂嗅味问题控制 223
6.4.4 (4-甲基环己基)甲醇泄露导致嗅味问题的水厂应急处理 228
6.5 嗅味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与策略 229
6.5.1 嗅味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 229
6.5.2 水厂应对不同类型嗅味问题的策略 230
参考文献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