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1862年),总理衙门行文通商各口,要求各海关将洋税收入按结奏报,“每届三个月一结之期,即在奏报征收正税按结扣归外国二成折内将不扣二成之船钞、子口税及土货半税详细声明,以重税课”。然而,总理衙门并没有要求各海关将洋税支出按结奏销,它仍和常税一样按关期一年办理题销,结果造成洋税“人数既不能不以结期为断,出数又不能不以关期为断,关期与结期互有参差,人数与出数即多轇轕”。因此,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初十日总理衙门会同户部奏准:“各海关洋税收支数目均以咸丰十年八月十七日为始,按三个月奏报一次,扣足四结专折奏销一次,仍从第1结起,造具每结四柱清册,送部查核,毋庸按照关期题销,以清界划画而免稽查。”自此开始,结期被正式运用到通商各埠海关的洋税奏销中。在晚清时期,除嘉峪关外,其他各关在奏销洋税时均以西历三个月为一结,一结奏报一次,扣足四结奏销一次。晚清时期,“江汉关专收洋税,并无常税”。在关税奏销时,江汉关遵循当时的洋税奏销制度,以西历三个月为一结,一结奏报一次,扣足四结奏销一次。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