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朝代更迭之际,中国历史上总会出现一些不与新朝合作,依然奉旧朝为正朔的士人,他们被称为“遗民”。遗民的历史始自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阶层,成形于宋金元之时。至明清之际,则是遗民历史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初,遗民历史已呈衰微之势,作为中国最后一代遗民,清遗民延续了历代遗民的特征,是遗民群体中重要的一员。对清遗民历史的研究,是完整叙述遗民史的必要条件。独特的社会场景赋予了清遗民特殊的遗民性格,体现了“遗民”——这个中国“士”阶层中的特殊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自身所发生的嬗变。深入研究这一嬗变过程,对于理清中国传统的士人与近代知识分子之间于“裂变中传承”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清遗民坚守传统文化立场,致力于传统学术文化的延续,其学术成果为后人认识、研究中国传统文中国文化近代化方面亦有所贡献。在文化转型之际,他们引介西学、“融汇新知”、“开启来学”,成为新旧学之间薪火传递之人。开展清遗民学术文化价值研究,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遗民心系旧式的社会秩序,竭力维持旧式的生活方式,致力于延续旧式文化命脉,因而他们敌视辛亥革命,拒不接受民主共和,排斥新式文化,在民国初期社会中形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存在,体现了处于大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内部阶级结构的错综复杂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对清遗民的研究,有助于以更宽广的历史视角认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