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 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1 1研究背景 /11 1 2问题提出 /21 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1 2 1研究目的 /31 2 2研究意义 /31 3研究思路、 方法和内容 /41 3 1研究思路 /41 3 2研究方法 /51 3 3研究内容与框架 /61 4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91 4 1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91 4 2存在的不足 /102文献回顾及述评 /122 1贫困的概念、 贫困测量及类型 /122 1 1贫困的概念 /122 1 2贫困的测度 /132 1 3贫困类型的划分 /162 2贫困成因理论 /172 2 1一般贫困成因理论 /182 2 2空间贫困与贫困地理理论 /212 2 3灾害贫困成因理论 /232 3反贫困理论与扶贫模式 /242 3 1经典反贫困理论 /242 3 2我国反贫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52 3 3灾害扶贫模式的创新研究 /272 4文献述评 /282 4 1贫困成因文献述评 /282 4 2反贫困理论与实践模式文献述评 /292 5文中概念界定及说明 /302 5 1地震灾害 /302 5 2地震灾害频发地区 /312 5 3贫困 /312 5 4扶贫模式 /31本章小结 /313地震灾害频发地区区域特征及贫困现状研究 /333 1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灾害情况 /333 1 1龙门山断裂带地理环境总体情况 /333 1 2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灾害发生情况 /353 1 3数据来源及说明 /373 2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特征分析 /383 2 1龙门山断裂带人口特征分析 /383 2 2龙门山断裂带经济社会特征分析 /413 2 3龙门山断裂带资源、 环境特征分析 /463 3龙门山断裂带贫困现状分析 /50本章小结 /534地震灾害频发地区贫困发生机制分析 /554 1地震灾害频发地区贫困发生机制的理论阐释 /554 1 1自然灾害与贫困发生的空间关系 /554 1 2地震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发生机制 /584 2地震灾害频发地区贫困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594 2 1自然地理环境客观因素 /604 2 2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644 2 3贫困人口自身因素 /67本章小结 /705地震灾害频发地区贫困发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5 1变量选取理论分析及指标说明 /715 1 1人均 GDP 与财政扶贫支出 /725 1 2公共服务供给支出 /735 1 3人力资本与健康状况 /735 1 4自然地理资本及空间相关 /745 1 5最终选定指标 /755 2方法选择与模型设定 /765 2 1对选择面板数据的说明 /765 2 2对选择空间面板数据的说明 /775 2 3空面面板数据实证模型的构建 /815 3实证结果检验 /845 3 1各县 ( 市) 历年贫困发生率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845 3 2基于二元邻近原则的空间权重矩阵 /845 3 3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选择 /855 3 4固定效应估计结果 /865 4实证结果分析 /885 4 1从各自变量的估计系数分析 /885 4 2从空间滞后系数进行分析 /905 4 3从各个模型对比进行分析 /91本章小结 /916对构建地震灾害频发地区扶贫模式的思考 /936 1地震灾害频发地区扶贫模式的特殊性 /946 1 1灾害风险管理与扶贫模式 /946 1 2区域内部不平衡性与扶贫模式 /956 1 3贫困空间依赖与扶贫模式 /966 1 4人口贫困、 区域贫困与扶贫模式 /986 1 5扶贫主体单一化、 扶贫绩效缺乏持久动力 /996 1 6扶贫受体参与性缺乏、 最终制约扶贫效益 /1006 2地震灾害频发地区扶贫模式构建 /1016 2 1多元扶贫主体及其职能定位 /1016 2 2双重扶贫受体及其特征分析 /1086 2 3多样扶贫方式及其方案设计 /110本章小结 /1187地震灾害频发地区扶贫实践个案分析 /1207 1都江堰市及向峨乡基本情况简介 /1207 2社会经济、 地震危害与贫困问题 /1237 3都江堰市向峨乡灾后重建与扶贫模式探究 /1237 3 1灾后评估 /1237 3 2灾后重建与扶贫相结合扶贫模式 /1257 4都江堰市向峨乡扶贫实践的经验与问题 /130本章小结 /1328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1338 1研究结论 /1338 1 1关于贫困成因 /1338 1 2关于扶贫模式 /1338 1 3关于成果价值 /1348 2研究展望 /1358 2 1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结合不够 /1358 2 2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还需深入 /1368 2 3跨学科融合研究仍有待加强 /136参考文献 /138附件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