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itance,IR)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IR发生的部位主要是外周组织(肌肉和脂肪)和肝脏,在前者可表现为胰岛素促进骨骼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并加以利用或储存的能力减弱,在后者则表现为胰岛素抑制肝糖原输出的能力下降。噻唑烷二酮类糖尿病药物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在体内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通过激活这些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PPAR),使脂肪、肌肉、肝脏的细胞对胰岛素更加敏感,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调节能量平衡及葡萄糖、脂肪代谢。然而,降糖药种类丰富,在众多的口服降糖药的选择时,要重点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有效性、安全性和简便性,能够平衡好这个“三角关系”的降糖药才是理想的选择。从有效性来看,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和磺脲类的降糖能力更胜一筹,并且治疗费用也相对较低,因此临床上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这三类药物常会被优先考虑。在长期有效性方面,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用较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更持久,尤其是针对IR严重的患者。我们编写了《糖尿病药物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书,希望能够为广大糖尿病药物研究人员提供较为详尽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研发进展,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的药物知识普及。《糖尿病药物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内容涉及面较广,编者参考了众多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由于数据采集范围和分析工具的限制,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数据、结论和建议仅供社会各界借鉴研究,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