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水产、渔业稻渔共作:产业舆情分析与研究案例解析

稻渔共作:产业舆情分析与研究案例解析

稻渔共作:产业舆情分析与研究案例解析

定 价:¥68.00

作 者: 杨勇 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650764 出版时间: 2020-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字数:  

内容简介

  传统的污染控制模式是对污染进行终端控制,这种方法只能防止污染物的排放,而不能阻止污染物的发生,不能减少污染源。因此,集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于一身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主题。稻渔共作就是近年来生态农业发展的杰出代表之一。稻渔共作是水稻种植与蟹、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养殖互利共作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稻渔共作”一词起源于以往的“稻田养鱼”“稻鱼兼作”“稻田养殖”,但随着稻田内水生经济动物品种的不断丰富,作为脊椎动物的常规鱼类在养殖稻田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节肢类动物(如蟹、虾等)、爬行类动物(鳖、龟等)、两栖类动物(蛙)及名特优鱼类等的养殖,而稻田内以蟹为主的蟹、虾、鱼混养模式非常具规模。鉴于上述这些情况,为了方便研究与科学地认识这种农渔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张洪程院士将其定义为“稻渔共作”,似能较客观地体现这一生态农业类型。

作者简介

  1998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农业教育与推广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6月参加工作,目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数据库研究室工作。主要获奖成果1.《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2010年10月在首届“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同时荣获大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优秀设计奖”和“推广应用一等奖”,主要完成人2.《稻渔(蟹)共作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2004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5完成人3.《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国家“十五”科技攻关)》,2003年10月通过江苏省科技成果鉴定,第5完成人4.《专用小麦品质栽培改良机理及其调控技术转化应用》,2003年9月获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5.《专用小麦品质栽培改良机理及其调控技术》,2003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三等奖,主要完成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稻渔共作的历史与研究背景
第一节 我国稻渔共作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第二节 国外稻渔共作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 稻渔共作系统理论与生态特征研究
第四节 稻渔共作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章 稻渔共作产业舆情分析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平台相关指数的舆情研究
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全网大数据产业舆情研究
第五节 基于文献类科学大数据的产业研究
第三章 研究案例:稻渔共作产业状况调查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调查问卷
第四节 稻渔共作对稻田生产模式的影响
第五节 稻渔共作对稻田农渔用化学品投入的影响
第六节 稻渔共作对稻田经济产出的影响
第七节 研究发现的问题
第四章 研究案例:稻渔共作生态环境特点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稻渔共作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四节 稻渔共作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特点
第五节 稻渔共作生态系统水温变化特点
第六节 水体溶解氧变化特点
第七节 其他水体理化性状
第八节 稻渔共作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特征
第九节 相关讨论
第五章 研究案例:稻渔共作水稻生态特征与产量品质形成特点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稻渔共作水稻的生长动态
第四节 稻渔共作水稻株型特点
第五节 产量及其结构
第六节 籽粒品质特性
第七节 相关讨论
第六章 研究案例:稻渔共作稻作方式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生育特性分析
第四节 产量与品质分析
第五节 相关讨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