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问题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晴雨表,是辨别社会病灶的测试剂,主要犯罪趋势的变迁、典型犯罪问题的出现、传统犯罪行为的异化,都直接和间接地征表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基本状况。在和平年代,犯罪风险是社会发展中非常突出、危害性极大的典型风险,传统刑事法以人身和财产法益为核心,逐渐建立了个人法益、公共法益和国家法益等在内的具有物理属性的法益体系。然而,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的广泛深入发展,传统犯罪风险逐渐经由各类网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或在虚拟空间弥散,或针对虚拟财产,在线上实行犯罪并产生损害,物理世界的犯罪风险正向虚拟空间外溢,而对虚拟空间的侵害,又进一步导致了物理世界的法益损害。因此,当下犯罪学面临着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的考验:就历时性而言,犯罪学需要进一步对各类犯罪风险加以类型化和甄别,以更好地实现对传统风险的有效控制。这是实现犯罪治理的第1步。同时,犯罪学对自身也始终保有警惕,始终强调“要善于运用社会控制手段以防控犯罪风险,更要防范社会控制手段所带来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对各项与犯罪作斗争的手段、政策进行实证分析和学术评估。这是实现犯罪治理的第二步,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步。就共时性而言,犯罪学需要捕捉当下犯罪的新动向,总结犯罪的新特点,归纳犯罪的新原因,合理有效地组织对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新兴犯罪问题的社会反应,在更为宏大的一体化视野下,实现“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刑罚执行”一体化治理,从而在源头上遏制犯罪的产生、异化,践行犯罪学“上医治未病”的预防犯罪和管控风险理念。自2019年起,中国犯罪学学会决定每年定期出版《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通过收集汇总上一年度公开犯罪数据,聚焦中国犯罪学的学术热点、引导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方向、展现中国犯罪学的年度状况,为犯罪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促进中国犯罪学的研究范式不断进化,推动中国犯罪学观照现实、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中国犯罪学研究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社会影响力,推进中国犯罪学研究的新时代转型,更好更优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犯罪学产品。本年度《蓝皮书》基本延续了首期《蓝皮书》的框架格局,通过“2019年度中国刑事政策及刑事立法与司法”“2019年度中国犯罪形势评估”“2019年度典型案件犯罪学报告”“2019年度中国犯罪学学科发展动态”等内容的呈现,从宏观到具体、从犯罪问题到学科发展,对我国年度犯罪学作了全面回顾与总结。同时,本期《蓝皮书》还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为契机,重点聚焦了网络犯罪的防控与规制,形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25年与网络犯罪治理”的专题。应当说,本期《蓝皮书》力求科学客观、详略得当、有主有次,既梳理追踪传统犯罪问题,也关注把握新型犯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