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定 价:¥178.00

作 者: 郭齐勇 著,郭齐勇 编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哲学通史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4261489 出版时间: 2021-07-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788 字数:  

内容简介

  哲学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觉的学科创立以来,已历百年,本书力图揭示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本卷讨论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西周的天命论与礼乐文明,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子思、孟子、庄子,名辩思潮与惠子、公孙龙子,后期墨家,《易经》与《易传》,管子与稷下学宫诸家,《礼记》、郭店与上博楚简及荀子代表的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传统与商鞅、韩非子的哲学等,并探讨中国哲学的突破。

作者简介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2017年获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

图书目录

导论
一、 中国哲学的问题
二、 中国哲学的分期
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
四、 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第一章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
第一节原始的自然观与宗教观
一、 殷商时期的自然崇拜
二、 图腾崇拜
第二节殷商时期的宗教崇拜
一、 商代的巫术
二、 殷商时期的天、帝崇拜
三、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
第三节殷商时期的政治与伦理
一、 殷商时期的神权政治
二、 殷商的权力继承问题
三、 殷商时期的道德伦理观念

第二章西周的王道政治哲学
第一节唐虞三代时期王道政治背景下的义概念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义与王道政治
一、 谁应当统治?——义与王道政治之正当性
二、 “不敢替厥义德”:义与王道政治之兴亡继绝
三、 “‘六誓’可以观义”:义与邦国征伐
四、 “义刑义罚”和“义嗣”:义与邦国刑罚及政治权力的承继

第三章春秋时期的哲学
第一节天鬼神人之际与理性人文主义的发展
一、 天道与人事
二、 天命与德力
三、 民为神主
第二节崇礼重德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奠基
一、 尊礼
二、 重信
三、 孝忠义
四、 智仁勇
五、 和同之辨

第四章孔子的哲学
第一节孔子与儒家
一、 创立儒家学派
二、 七十子之徒
三、 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影响
第二节孔子天命观
一、 天的内涵
二、 终极关怀和价值信仰
三、 赋天命以仁
第三节仁学和礼学
一、 “仁”的基本内涵
二、 “仁”的道义原则和生命境界
三、 “仁礼”体用不二
第四节为政之道
一、 德治思想
二、 公私观和正义论
第五节奠定中华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一、 树立人格典范
二、 奠定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第五章老子的哲学

第一节老子与早期道家
一、 老子其人
二、 《老子》一书
三、 老子与道家学派
第二节道论
一、 “道”的观念溯源
二、 万物存在的本根之道
三、 自然的天道观
第三节政治论
一、 自然与自由
二、 无为与规范
三、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第四节知识论
一、 道与名
二、 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三、 知识的价值
第五节人生智慧
一、 反者道之动
二、 上善若水
三、 有余以奉天下
第六节老子哲学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墨子的哲学
第一节墨子与墨家
一、 墨子其人
二、 墨子思想的渊源
三、 《墨子》其书
四、 墨子与墨家
第二节墨学的研究
一、 墨学的衰微
二、 墨学的兴起
第三节墨子思想的核心
一、 兼爱
二、 非攻
三、 尚贤尚同
四、 节用节葬
五、 非乐
第四节墨子思想的矛盾
一、 天志
二、 明鬼
三、 尚力非命
四、 节葬
第五节墨子的认识论
一、 知识的起源
二、 知识的性质
三、 知识的分类
四、 知识的标准
第六节儒墨异同论
一、 关于“孝”
二、 关于“三年之丧”
三、 关于“爱”
四、 关于义利观

第七章孙子的军事哲学
第一节孙子与兵家
一、 兵家与兵法
二、 孙武其人其书
三、 孙膑其人其书
第二节兵制的演变与《孙子兵法》的时代
一、 商周时期的军事形态及其演进
二、 春秋战国时期军制改革趋势
三、 时代变革中的《孙子兵法》
第三节吴、齐《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一、 经之以五,较之以计
二、 避实就虚,奇正相生
三、 贵势重道,盈虚相变

第八章孟子的哲学
第一节仁义内在,性由心显
一、 性善说
二、 以四端之心论性
三、 义内义外之辩
第二节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
一、 仁政学说
二、 民本思想
第三节修养工夫与人格境界
一、 存心养气的修养工夫
二、 德性至上的人格境界
第四节辟杨、墨、许行与孟子的地位
一、 辟杨、墨、许行之说
二、 孟子的地位

第九章庄子的哲学
第一节庄子与《庄子》
一、 庄子及其时代
二、 《庄子》及其考辨
第二节庄学研究
一、 关于《庄子》的文献学研究
二、 庄子哲学思想研究
三、 庄子研究的新趋势
第三节庄子的道论、知论与人格
一、 道论
二、 知论
三、 理想人格论
第四节庄子的政治哲学
一、 对战国之时现实政治的批判
二、 无为与顺应物性的治国之道
三、 《庄子》中的外王学倾向
第五节庄子的超越之境
一、 从“避害”到超越死生
二、 “保性”与“养德”

第十章名辩思潮与惠施、公孙龙
第一节惠施的十大命题
第二节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一、 白马非马
二、 离坚白
第三节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一、 指物论
二、 名实论

第十一章后期墨家的哲学
第一节后期墨家与《墨经》
第二节《墨经》的研究
第三节后期墨家的宇宙论
第四节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一、 知识的形成
二、 知识的种类
第五节后期墨家的逻辑学
一、 以名举实的概念论
二、 以辞抒意的判断论
三、 以说出故的推理论
四、 逻辑规律及对逻辑谬误的批判

第十二章《易经》与《易传》
第一节《易经》与《易传》的基本内容与成书问题
第二节《易经》的哲学
一、 《易》本卜筮之书
二、 卦爻画中的哲学思想
三、 卦爻辞中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易传》的宇宙论
一、 自然的宇宙生成论
二、 三才统一的宇宙结构论
三、 《易传》宇宙论的思维方式
第四节《易传》的生命哲学
一、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的本原是天地
二、 生生之谓易:生命的表现是变易
三、 辅相天地之宜:生命的主体是人
第五节《易传》的道德哲学

第十三章《管子》与稷下学宫的学术
第一节稷下之学
第二节《管子》
一、 《管子》“法治”思想之周详而深刻
二、 旷世奇文“《管子》四篇”
三、 “阴阳”与“五行”在《管子》书中合流的轨迹
第三节《黄帝四经》

第十四章《礼记》中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礼记》中的终极信仰与天人关系
一、 “礼”的宗教性与超越性
二、 人道与天道相贯通
第二节《礼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 天地生物
二、 因时取物
三、 取用有节
第三节《礼记》中的社会政治学说
一、 宗法制度
二、 社会民生
三、 德法并重
第四节《礼记》中的礼乐文明论
一、 《乐记》的成书问题
二、 《乐记》的主旨和“乐”的涵义
三、 “乐”的德性教化功能
四、 “礼”与“乐”的关系
第五节《礼记》中的道德修养论
一、 《大学》的修己治人
二、 《中庸》的成己成物
三、 成德之教与道德之治

第十五章郭店、上博楚简的思想
第一节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略说
一、 简介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面向
第二节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一、 楚简之人性天命说
二、 楚简与《孟子》的思想联系与区别
三、 “情”与道德形上学
第三节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
一、 以心志导情气
二、 以礼乐之教养性培气
三、 内外交修,心身互正
第四节郭店楚简《五行》的身心观与道德论
一、 五德形于内,德气流于外
二、 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
三、 “中心”与“外心”
四、 心与形体的“一”与“独”
第五节传世文献与竹书中的“五行”与“圣智”
一、 汉代五行图式的启发
二、 传世文献中的聪明圣智
三、 圣智与德圣
第六节上博楚简《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一、 “恒先”与“道”的形上、超越、绝对、无限性
二、 “或”(域)范畴及“域”与“恒气”之自生自作
三、 《恒先》之重心在于审合言事
第七节上博楚简有关孔子师徒的对话与故事
一、 孔子与颜回
二、 孔子与子路、子贡等
三、 与《韩诗外传》比较
第八节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
一、 《季康子问于孔子》与《论语》
二、 《仲弓》与《论语》
三、 《从政》与《论语》

第十六章荀子的哲学
第一节天人关系论
一、 对“天”概念的发展
二、 天人相分思想
三、 天人相合
第二节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认识论思想
二、 方法论思想
第三节逻辑思想
第四节人性论
一、 人性的内涵与特征
二、 对人的本性欲求的正视与肯定
第五节礼义论
一、 礼的起源
二、 礼义的实质
三、 礼义的宗旨与功能
四、 向“法”的演化
第六节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一、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二、 荀子哲学思想地位

第十七章法家商鞅、韩非的哲学
第一节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及其思想
一、 李悝
二、 吴起
三、 申不害
四、 慎到
第二节商鞅及其历史观与治世论
一、 商鞅其人与其书
二、 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
三、 重罚轻赏,居官守法
四、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三节韩非以“法”为中心的思想
一、 “法”、“术”、“势”的结合
二、 以“法”为中心
第四节韩非“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
一、 世异则事异
二、 富国强兵,讲求实效
第五节韩非的道、理观与参验论
一、 “道”乃万理之所稽
二、 事物的“定理”
三、 “参验”论

第十八章战国阴阳家的思想
第一节阴阳五行学说
一、 阴阳说
二、 五行说
三、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
第二节邹衍的思想
一、 大九州说
二、 五德始终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