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抗日烽火年代,一批批怀揣“实业救国”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和广大普通劳动者从全国各地云集玉门,用血、用泪、用一腔激情在亘古戈壁把玉门油田建成现代石油矿场,创造了国共合作的典范。20世纪40年代,生产原油52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0%以上,炼化产品达到12种,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解放前夕,油田爱国知识分子、地下党组织和广大职工团结一致,不怕流血牺牲,用生命和智慧使油矿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留下了护矿迎解放的光辉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歌猛进的火红年代,玉门油田被列为“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玉门石油人一片丹心、艰苦奋斗,1957年建成我国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9年生产原油1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从20世纪60年代起,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铸就了“慷慨无私支援别人,历尽艰辛发展自己”的玉门风格。从准噶尔到柴达木,从大庆到胜利,从长庆到吐哈,先后有10万多玉门石油人带着4000多台(套)设备奔赴会战前线,汇聚成中国石油工业腾飞的重要力量。创业的激情燃烧着沸腾的热土,火红的岁月哺育了英雄的成长,曾任玉门油矿党委宣传部部长的我国著名诗人李季就写有“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的著名诗句,是那个时代玉门人非常真实的写照,铁人王进喜就是玉门石油人非常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