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引 言
第一章 三国、西晋佛教造像特征及其对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初传南方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
第二节 三国、西晋佛教造像及其对日本的传播
第二章 东晋佛教造像特征及其对朝鲜半岛的传播
第一节 东晋佛教造像实物遗存
第二节 东晋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二戴像制”的产生
第四节 顾恺之绘画中的佛教因素
第五节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树下人物”图式的来源
第六节 中国菩萨女性化的出现
第七节 佛教由中国向朝鲜半岛传播的相关文献记载
第八节 对传入高句丽和百济佛教造像的初步认识
第三章 南京栖霞山石窟南朝佛教造像新论
第一节 栖霞山“江总残碑”的发现
第二节 栖霞山石窟是否存有刘宋年间龛像的问题
第三节 栖霞山双佛窟(下019窟)的造像题材及年代问题
第四节 栖霞山无量殿(下020窟)大佛的建造者
第五节 齐竟陵王造弥勒立像与栖霞寺内现存佛头的关系问题
第六节 栖霞 1号造像与栖霞三佛窟(下024窟)佛衣样式问题
第七节 栖霞山重要石窟造像的建造年代及风格特征
第八节 栖霞山大佛最初规划者明僧绍的相关事迹
第四章 南京德基广场南朝金铜佛造像的新发现及其源流
第一节 南京德基广场发现的南朝佛教造像
第二节 关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南朝金铜佛造像
第三节 德基出土佛教造像发生时间的初步考证
第四节 德基出土的南朝金铜佛造像特征及其源流
第五章 “建康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海东的影响
第一节 “建康模式”的形成及佛像样式特征
第二节 建康佛教造像的题材
第三节 南朝陵墓“拼镶砖画”的出现
第四节 六朝都城建筑构件(瓦当)中的佛教因素
第五节 建康、成都、青州、麦积山沿线的“南式佛装造像带”
第六章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及其源流
第一节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造像中的石刻浮雕经变图像
第二节 佛衣样式的变化
第三节 成都地区“褒衣博带式”佛衣的来源
第四节 造像题材及佛像容貌的变化
第五节 博山炉和双狮融入南朝佛教造像
第六节 造像组合形式的变化
第七节 菩萨璎珞、宝冠及手持物的变化
第八节 与四川关系密切的几件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
第七章 北朝 6世纪中期佛教造像中的南朝影响
第一节 南式造像对陕西地区的影响
第二节 南式造像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
第三节 成都北上影响麦积山和陕西地区的传播路线
第四节 南式造像对莫高窟的影响
第五节 南式造像对山东青州地区的影响
第六节 河北曲阳修德寺 6世纪中期佛像样式特征
第七节 东魏、北齐政治中心附近 6世纪中后期佛像样式特征
第八章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佛教造像中的南朝影响
第一节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佛教造像向日本的传播
第二节 朝鲜半岛几件可能出自中国的佛教造像
第三节 朝鲜半岛三国与中国南朝佛教造像的密切关系
第四节 “南式佛装造像带”向海东地区的延伸
第五节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佛教造像样式的地域性
第九章 日本飞鸟白凤佛教造像中的南朝、半岛之影响
第一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佛立像
第二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结跏趺坐佛
第三节 旧山田寺佛头与“山田殿像”的若干问题
第四节 佛着“左袒式”内衣
第五节 法隆寺橘夫人佛龛主尊佛衣样式
第六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菩萨立像
第七节 飞鸟白凤时代的半跏思惟像及源流考
第八节 飞鸟白凤佛教绘画的来源
第十章 六朝佛教造像对海东的传播路径探析
第一节 六朝与朝鲜半岛、日本交往的文献记载
第二节 中日海上航线
第三节 中国与朝鲜半岛三国的交通
第四节 佛教造像经朝鲜半岛向日本的再传路径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