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汉代(前206-220年)地下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件,是一种祭祀性的丧葬艺术。它产生于西汉初期,并在东汉中期以后达到鼎盛,随着汉代的灭亡而消失。汉画像石在当时社会上流行了近3个世纪之久,其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全部,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称之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绣像的汉代史”。汉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回答的是“生”与“死”这两个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它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石为材,图画天地,将现实生活、儒家教义、历史故事、神话幻想并陈共处,表达了汉代人对现实生活的眷恋,对未来世界的希冀,反映了汉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汉画像石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代表,成为汉代艺术的精华,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座巍然屹立的艺术丰碑。徐州地区作为两汉楚国和彭城国统治的中心区域,经济富庶、文化发达、自然条件较好,古汴水、泗水在这里交汇横贯,土地肥沃,既有渔舟之便,又有灌溉之利,生产中除了使用铁工具外,并不断改进农具和提高耕作技术。与史书中记载的一样,这片土地曾经是一派“人口殷盛”“谷米丰赡”的欣欣向荣景象,是汉代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当时豪强贵族阶层生时恣意享乐、极尽其欲,死后采用厚葬,加之敬畏鬼神,迷信之风甚盛,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豪族贵戚如此,一些中小地主阶层也竞相效仿。徐州盛产石灰岩、青石,为营造汉画像石墓提供了充足的石料来源;因此,众多的汉画像石墓便在徐州一带兴盛起来。徐州是全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之一,所出土发掘的汉画像石均集中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陈列展出。徐州汉画像石不单指现在的行政区域,从汉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来看,徐州刺史部统领了山东省大部分、江苏省北部以及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的一部分。从清代以来的行政区域划分来看,除铜山、睢宁、丰县、沛县,邳州、新沂外,东海、赣榆、宿迁、萧县、砀山都曾属于徐州,这些县市都有汉画像石发现。今天所说的徐州汉画像石,大都限定在当今行政区域徐州的范围内,我们在研究徐州汉画像石时应该突破这种行政区域的限制,应以汉代的徐州行政区域研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