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是解决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重要负责人,担负着深入百姓生活、听取百姓心声的重要责任,也是帮助百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力量。2021年是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年,站在历史的交会点,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者要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多元,身上肩负的使命也有所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新要求,这需要广大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其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重视服务对象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的提升,注重“全人”发展。可以说,社会和国家对于广大社会工作者有着较高的期待,如何更好地实现职业价值,有效做好助人自助工作,提升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素质,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是社会工作者需要不停思考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听取百姓“声”,处理好百姓“事”,做好助人自助工作,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并非易事。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人群存在一定特殊性,如有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有矫正人员、优抚人员、受救助人员等生活陷入一定困境的群体,或是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一些人在面对困境时,缺乏合理有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或手段,缺乏良好的心理资源,有些还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或心理异常,这会给社会工作增加不小的难度。社会工作者自身在长期接触人民生活百态的同时,也少不了为负面事件所影响,为负面情绪所困扰,工作压力相应增加也是常有的事。因此,社会工作者更需要建设好心理能力,不仅要提升自己对他人心理问题的识别、判断、应对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借助专业技巧和手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要从自身出发,稳住心态,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弹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社会工作者心理能力建设》从上述角度出发,为社会工作者答疑解惑。这本书不仅包含对专业知识的讲解,更从现实案例的角度出发,通过例证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这些内容正是现阶段社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