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文章海内外传播,知识界读者反馈尤为热情,认为系列文章以理性的研判、冷静的说理,实现了热烈的交流和深沉的共情。从国外嘉宾的言论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看法:一是深度认同习近平倡导的理念和主张。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指出,“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世界不少国家迅速抬头和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张,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全世界缺乏一个对我们共同命运的真正觉悟。”“我们有关地球的共同命运使我们不得不建立起一种博爱。”二是充分肯定中国的抗疫成果和国际贡献,反对污名化中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席罗卡在文章中赞扬了中国对意大利的援助。德国利奥波蒂娜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史专家腊碧士谈道:对那些利用防疫之名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行为,不论在哪个社会,都应当予以揭露。现代医学中没有“有罪者”这样的概念。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还从中国文化的视角解读了中国抗疫成果。三是普遍主张坚持多边主义,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抗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奥林匹克主义与新冠肺炎疫情》一文中表示,通过践行团结、加强团结,我们可以表明,相互尊重的国际合作与孤立主义相比,能够产生更好更公平的结果。日本前首相鸠山尤纪夫在访谈中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将全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事件还是首次。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极其正确的。四是研判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走势,坚持全球化共识,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大卫·辛奇一利维在对话中指出:“全球化依然符合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是大势所趋的客观需要。”英国前财政商业国务大臣奥尼尔在与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长篇对话中强调:“虽然全球化可能会更加复杂,但这就是世界在下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式,而且大局已定。”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认为:“‘一带一路’契合了当下的需求,使合作伙伴将分歧放在一边,并达成互利。”五是建言中美关系:化解矛盾、减少对抗、共同带领世界发展。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中美关系分化甚至脱钩,“对于中国、美国和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其不利的情况”。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赵穗生说:“中美之间一定要加强理解和合作,共同对抗全人类的共同敌人,通过共同合作来造福世界和人类,包括进一步促进全球化发展。”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格夫说:“我们不能再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同样的灾难性错误了,中国和美国应该继续带领全球化,未来几年,美国应无限期暂停所有关税。”这些真知灼见,表达了国际思想界共同的忧患与觉悟,更汇聚了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厚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