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1)
1.2 研究范围的限定 (3)
1.2.1 研究空间范围的确定 (3)
1.2.2 研究时间范围的确定 (4)
1.3 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史的回顾 (5)
1.3.1 田野考古工作回顾 (5)
1.3.2 研究史回顾 (26)
1.3.3 存在的问题 (46)
1.4 研究方法 (47)
1.4.1 考古学年代序列的建立 (49)
1.4.2 三星堆遗址聚落形态研究 (49)
1.4.3 成都平原的文明进程 (50)
第二章 三星堆遗址的分期 (51)
2.1 初识三星堆 (56)
2.1.1 分期分段标准的讨论 (58)
2.1.2 1980年地点的分期探讨 (59)
2.1.3 1980GSDaT2(5)、(4)层 (64)
2.1.4 1980GSDaT2(3)层 (70)
2.1.5 1980GSDaT2(2) (73)
2.1.6 1980GSDaT2(1)层 (78)
2.1.7 1980GSDaT2小平底罐分析 (81)
2.1.8 初步的分期 (83)
2.2 三星堆遗址的序列 (85)
2.2.1 关于分期典型单位选择的讨论 (85)
2.2.2 **大期的分析 (90)
2.2.3 第二大期的分析 (111)
2.2.4 第二大期的文化面貌 (137)
2.2.5 第三大期概述 (153)
2.3 三星堆遗址的分期与年代 (155)
2.3.1 三星堆遗址的分期探讨 (159)
2.3.2 **年代的分析与推定 (162)
第三章 成都平原考古学文化序列 (169)
3.1 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晚期文化序列 (170)
3.1.1 桂圆桥遗址的分期 (170)
3.1.2 桂圆桥遗址**年代的确定 (199)
3.1.3 成都平原新石器晚期的年代序列 (203)
3.2 成都平原青铜时代文化序列 (204)
3.2.1 十二桥遗址分析 (205)
3.2.2 金沙遗址的分期与**年代 (223)
3.3 成都平原考古学文化序列 (228)
第四章 三星堆古城的演变 (231)
4.1 三星堆古城的地理环境 (231)
4.2 三星堆古城发现回顾 (232)
4.3 三星堆“城”的结构 (236)
4.3.1 城的解构 (237)
4.3.2 星月小城与马牧河 (240)
4.4 三星堆“城”的发展 (246)
4.4.1 城墙建筑方式的异同 (247)
4.4.2 月亮湾小城的形成和特点 (254)
4.4.3 三星堆小城的形成及遗址演变推测 (263)
4.4.4 仓包包小城 (268)
4.5 三星堆遗址出土物的时空分布和发展历程 (269)
4.5.1 **大期的空间分布及特征 (272)
4.5.2 第二大期的空间分布及特征 (277)
4.5.3 第三大期的空间分布及特征 (280)
4.6 三星堆遗址聚落发展推论 (281)
第五章 成都平原的文明进程 (282)
5.1 成都平原的自然景观 (283)
5.1.1 成都平原自然环境现状 (283)
5.1.2 成都平原的原始自然景观 (293)
5.2 成都平原文明的文化演进 (295)
5.2.1 文明的曙光 (295)
5.2.2 初具规模的成都平原 (299)
5.2.3 成都平原的社会发展 (309)
5.2.4 洪水之殇与马牧河之谜 (319)
5.2.5 水利技术与沱江流域的发展 (332)
5.2.6 岷江流域和沱江流域文化发展的比较 (334)
5.2.7 成都平原的农业与社会 (336)
5.2.8 星火燎原 (346)
第六章 结语 (353)
中文摘要 (359)
Abstract (361)
参考书目 (363)
后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