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前言
摘要
第一部分学科发展战略
第一章环境地球科学战略定位使命与内涵外延3
第一节环境地球科学定义和学科使命3
一环境地球科学的定义与使命3
二环境地球科学的学科特点5
三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内涵与外延6
第二节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组成22
一环境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22
二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架构25
第二章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国家需求发展现状与趋势36
第一节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的国家需求分析36
一学科发展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6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学科发展的国家需求40
第二节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42
一从文献计量看我国环境地球科学的国际地位42
二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布局与主要成就57
第三节学科发展规律与启示67
一学科发展的规律67
二学科发展的启示69
第三章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优先领域71
第一节四类科学问题导向可能形成的引领性研究方向71
一鼓励探索突出原创71
二聚焦前沿独辟蹊径73
三需求牵引突破瓶颈74
四共性导向交叉融通75
第二节环境地球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77
一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机理过程耦合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77
二农田土壤健康与质量提升理论与方法80
三区域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生态修复技术83
四土壤生物的分布过程与功能86
五环境变化与生物的响应和适应89
六环境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过程效应与调控92
七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人体健康效应96
八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健康风险及控制98
九纳米颗粒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101
十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地表动力学过程及区域灾害效应103
十一重大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演变互馈机制106
十二气候系统古增温108
十三气候系统突变111
十四物质循环格局演变及其环境效应114
十五过去2000年环境系统与人类系统耦合过程与调控机理117
十六区域环境质量诊断评价与管控模式119
第三节与其他学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121
一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过程与环境健康效应121
二地球关键带过程与土壤功能演变124
三污染退化极端和灾害环境影响评估及修复机制研究125
四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和智能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129
五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132
六自然与自然贡献的未来情景模型135
七区域环境保育修复整治的机制及模式138
第四章环境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和政策措施141
第一节环境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141
一夯实学科基础141
二推动学科交叉141
三聚焦学科前沿142
四创新技术方法143
五适应国家需求143
第二节环境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143
一加强重大研究计划的设立144
二加大学科整体资助强度144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145
四加快新机构建设和已有机构整合的速度145
五加强观测与支撑系统建设145
六加快国际和国内合作的深度145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147
第二部分学科基础
第五章环境土壤学(D0701)基础土壤学(D0709)和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D0710)169
一节引言169
一学科定义169
二学科内涵和外延169
三学科特点170
四战略意义170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170
一国际土壤学发展现状与态势170
二我国土壤学发展现状与态势174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185
一土壤学与国家需求185
二学科发展趋势186
三关键科学问题186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186
一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187
二与其他学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188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188
一鼓励探索突出原创189
二聚焦前沿独辟蹊径189
三需求牵引突破瓶颈190
参考文献192
第六章环境水科学(D0702)194
第一节引言194
一学科的定义和使命194
二学科内涵和外延195
三学科特点196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197
一总体发展趋势198
二我国的国际地位200
三我国的发展布局和主要成就202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204
一环境水科学发展的国际背景204
二环境水科学的应用需求205
三国际相关研究计划及关键科学问题206
四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分析209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16
一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16
二与其他学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19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220
一鼓励探索突出原创220
二聚焦前沿独辟蹊径221
三需求牵引突破瓶颈223
四共性导向交叉融通224
参考文献225
第七章环境大气科学(D0703)227
第一节引言227
一学科的定义和使命227
二学科的特点内涵和外延227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228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230
一环境大气科学发展的国际背景230
二环境大气科学的应用需求231
三学科目标及研究内容233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34
一大气污染物跨介质监测和模拟方法234
二环境大气大数据建模与污染智能预测原理235
三环境大气变化多尺度影响及优化应对方案235
四跨界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机制与溯源235
五污染物排放评估与优化控制技术236
六大气有毒物质和营养成分沉降机制及其生态影响236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236
一鼓励探索突出原创237
二聚焦前沿独辟蹊径237
三需求牵引突破瓶颈238
四共性导向交叉融通238
第八章环境生物学(D0704)239
第一节引言239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241
一学科研究进展概述241
二国际环境生物学科文献计量学分析241
三我国环境生物学科文献计量学分析243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244
一学科发展国际背景244
二理论前沿与应用需求246
三国内外相关发展战略或研究计划248
四发展分析与关键科学问题249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49
一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49
二与其他学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52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255
一环境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255
二生物在环境中的赋存状况及资源挖掘256
三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256
四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257
五退化环境生态系统评估及修复258
参考文献259
第九章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D0705)260
第一节引言260
一学科定义260
二学科定位与特色260
三学科内涵与外延261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266
一研究进展266
二从文献计量看学科方向国际地位270
三学科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发展布局273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277
一前沿与应用需求277
二学科发展国际背景及国际相关研究计划280
三学科理论前沿与研究热点285
四发展趋势与启示287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89
一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89
二与其他学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293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298
一特殊岩土体灾变298
二重大滑坡预测预报基础研究300
三深部地质工程环境灾害效应302
四青藏高原地质灾害动力学303
五黄河中游区域性煤炭开采地质-生态环境灾变机理与防控304
六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发育规律及其成灾机理306
参考文献308
第十章环境地质学(D0706)310
第一节引言310
一环境地质学的学科定位310
二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体系311
三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311
四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向312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312
一总体发展趋势313
二各重点研究方向的国际地位及我国的战略布局315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319
一地球表层系统物质循环的环境效应319
二深部地质过程的地质环境效应321
三极端地质环境的水岩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322
四城镇人-地界面地质过程及其空间优化324
五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与生态修复326
六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327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329
一学科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329
二与其他学部交叉的优先领域330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331
第十一章环境地球化学(D0707)332
第一节引言332
第二节学科发展现状332
一学科研究进展332
二从文献计量看学科方向国际地位334
三我国环境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布局与主要成就344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350
一元素环境地球化学350
二环境有机地球化学353
三环境生物地球化学357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361
一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361
二与其他学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364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366
参考文献369
第十二章生态毒理学(D0708)372
第十三章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D0711) 374
第一节引言374
一战略意义374
二学科定义374
三学科特点374
四学科内容375
五内涵与外延375
第二节学科发展状态375
一学科研究进展375
二学科发展状态377
三我国学科发展布局与主要成就381
第三节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分析384
一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及演化384
二环境污染过程机制与控制386
三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和健康效应391
第四节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和引领性研究方向395
一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395
二与其他学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397
第五节前沿探索需求和交叉等方面的重点领域与方向400
一学科发展目标400
二主要研究方向400
参考文献402
第十四章环境与健康风险(D0712)404
第十五章第四纪环境与环境考古(D0713)407
第一节引言407
一学科定义407
二学科内涵与外延407
三学科组成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