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炎贵,1949年3月出生,恢复高考后成为78级、82届毕业的安徽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学士。毕业回潜山中学任教,1984年选调入潜山县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宣传部、县人大、天柱山管委会的领导职务。2009年退休。1984年起被聘为安徽电大安庆分校辅导老师,1987年撰写论文《试论当代青年农民道德观总体特征》为中国社科院《青年研究》期刊选用;自此之后,一直坚持参加学术活动。1985年就安徽学术界提出的“徽文化、淮河文化、桐城文化”为安徽地域文化三大板块的观点提出修正意见,追随有关老领导,建议以皖文化替代桐城文化,不久即得以采纳。自2002年始,安徽省社科联牵头每两年召开一次皖江文化研讨会,至今已逾八届,作者自始至终参会并递交论文入集。1988年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成立,作者先后担任常务理事、副会长达30余年,坚持撰写张氏论文20余篇,相继在《文学评论》《文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纵横》《重庆评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安庆师范大学学报》《池州学院学报》等学术阵地发表。1996年加入安徽省作协会员。2001年,安庆皖江文化研究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副会长。2004年,被安庆师范学院聘为研究员(有聘书);2016年,被安庆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有聘书)。2004至2011年间负责天柱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与世界地质公园的材料总把关。2015年被中国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1992年学术论文《扬弃、蜕变与崛起》获安徽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7年《京剧母体艺术——安庆调·潜山弹腔》(载《中国戏剧》2016年9期)获安徽省文联推优论文二等奖。文艺作品先后获全国旅游美文大赛奖、安徽省作协、安庆市、潜山市等各级组织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