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继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和海关税款收支保管权,中国境内出现了由外籍总税务司、税务司控制的“洋关”与华人海关监督自主管理的“常关”同时并存的局面。全国各地先后设立此种“洋关”57个,遍及东南、东北、华南、中部、西南、西北各地区,今西碱、新疆、台湾地区也先后设有数个“洋关”及其分支机构,并形成了由来自英、美、法、日、俄、德、意等20余个国家洋员组成的“国际官厅”,建设了包括海关办公楼、码头、验货场、邮局、灯塔、医院,以及职员宿舍、餐厅、俱乐部、图书馆等设施,可分为办公楼、生活类建筑、其他类建筑三种。中国海关博物馆着手组织编撰、出版该书。在确定《中国近代海关建筑图释》立意主题、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发文向全国海关征集素材,共收到19个直属海关报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其间,还与江汉关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风从海上来一一中国近代海关建筑图片展”,收集、充实了部分素材。经过深入细致的梳理、筛选与考证,并进一步广泛查阅资料、修订文字、补充内容,形成了这本图释,以飨读者。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图释中各地海关的编排以近代各海关拼音首字母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