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一个充满神奇经历的名字。它起于西安或洛阳,西越陇山,进入河西走廊,南越天山南北,深人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或南越秦岭,由巴蜀滇黔进入南亚、西亚或北非;或北穿草原、大漠,再西向欧洲……它是世界上线路长、历时久、影响深的贸易通道,联络着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所经地域涵盖今天中国的中西部各省区。海路开通后,今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和广西北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后的重要补充。从丝绸之路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的程度来讲,出西安或洛阳,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进入中亚的沙漠绿洲线为重要。它是汉、唐封建社会强盛时的标志。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也是一条联络世界各国的友谊之路,一条融合世界文明的文化之路,一条体现世界各民族相互团结、融合的民族之路。这条以中国丝绸为媒介的贸易通道,在公元1877年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誉称为“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的传奇般的身姿、诗意般的画面定格在世人的脑海中。一百多年来,丝绸之路成为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宗教、地理、医药、文学等各类学者前赴后继、不断探索的乐土,一大批成果先后面世,“丝绸之路学”成为世界性的“显学”,与“敦煌学”并驾齐驱,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现象。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上中国实施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必将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建立和谐世界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做出更大的贡献。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它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在世界交通史上无出其右;它的团结纽带作用在中华民族史上更是功不可没。当我们驻足于古丝绸之路大小石窟寺壁画前,寻找已消失的世界古文明痕迹的时候,是否对硕果仅存的中国古文明产生一种敬畏呢?是否对丝绸之路从兴起到繁荣、从衰落到复兴产生一丝兴趣呢!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大约在商周时期中原的丝绸已经开始西传。《竹书纪年》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西巡昆仑丘,与西王母相会的过程,沿途馈赠的珍宝中就有大量的丝绸。出土文物也证明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的丝绸已传到东欧、北非一带。丝绸作为贵重物品,成为中原王朝馈赠部落酋长、建立关系的主要媒介,是权力和富有的象征。这时的丝绸之路是断续存在的,物资流通是以接递的方式进行的。战国末到汉初,由于匈奴的阻隔,这种断续接递的存在方式也变得更为艰难。匈奴的居间角色,在与中原王朝的丝绸等物资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对匈奴的南下,秦汉王朝只能以修长城、据河为险、和亲来加强防御,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经济社会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