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中国文学作品集上海剧艺社研究

上海剧艺社研究

上海剧艺社研究

定 价:¥168.00

作 者: 穆海亮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81116 出版时间: 2021-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82 字数:  

内容简介

  上海剧艺社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进步职业剧团,堪称孤岛时期及抗日战争之后上海剧运的一面旗帜,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本书对上海剧艺社展开深入一系统的专门研究,从剧团组织、剧目建设和舞台艺术三个方面,探究其组织特点、艺术成就及历史局限。在具体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本书综合运用戏剧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这一兼具个性与典型性的剧团为切入点,对中国话剧的艺术构成、生产体制、内外关系等进行立体考察和多维阐释,进而从新的角度揭示现代话剧发展、成熟、分化、变异的文化逻辑与历史动因。

作者简介

  穆海亮,1980年生,河南濮阳人,南京大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通讯评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史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在《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曲研究》《文艺争》《新文学史料》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近百篇。曾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黄河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等。

图书目录

导论 上海剧艺社的历史地位及其基本矛盾
第一节 上海剧艺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
第二节 政治化与世俗化:上海剧艺社的基本矛盾
上篇 剧团组织:社会化诉求与政治化趋向的纠结
第一章 剧团的职业化与组织管理的社会化
第一节 从业余走向职业化的文化逻辑与历史动因
第二节 宗旨目标定位与组织机构建设
第三节 剧团集体认同与社会形象塑造
第四节 职业化不成熟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经营策略的市场化与商业化
第一节 企业化运作与收支预决算
第二节 广告宣传与媒体舆论
第三节 争取观众的文化举措与市场策略
第四节 应时与维权:职业剧团的经营智慧
第三章 剧团组织政治化的外在助益与内在束缚
第一节 身份“合法化”的意义与代价:与租界当局撇不清的纠葛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上海剧艺社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社会性的强化与自主性的弱化:兼与“中旅”的比较
第四章 剧人心态:夹缝中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在艺术理想与现实境遇之间
第二节 李健吾的热情与失落
第三节 “分家”事件与黄佐临的抉择
第四节 于伶的贡献与无奈
小结
中篇 剧目分析:政治观念与市民意识的离合
第五章 时代性合流与内在性悖反
第一节 剧目的政治性与市民性的基本表现
第二节 市民小我的民族认同表征着政治观念与市民意识合流的趋向
第三节 孤岛境遇是实现合流的推手
第四节 对现代意义上“人的戏剧”的贴合与背离
第六章 古装剧:不平衡的想象
第一节 多个层次的不平衡
第二节 古今错位与被发明的传统
第三节 悲剧感的失落与通俗剧的生成
第四节 共同体想象与修复型怀旧
第七章 翻(改)译剧:中与西的错位与缝合
第一节 被动选择与主动缝合
第二节 世俗化的无奈:以对欧美喜剧的接受与批判为例
第三节 政治化的得失:《祖国》的卖座与《争强》的弃演
第四节 中国化的困惑:“忠实”还是“创造”
第八章 现实剧:诗与俗的化合
第一节 于伶:诗与俗的流变及局限
第二节 夏衍:政治抒情诗的世俗化呈现
第三节 诗与俗的消长及失衡对话剧艺术品格的影响
第四节 《家》与《升官图》:世俗的胜利与经典的成功
小结
下篇 舞台艺术:“在路上”的探索
第九章 导演:整一性追求与多样化探索
第一节 舞台情调是实现整一性的基础
第二节 多样性导演格调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庸的剧目处理限制了导演艺术的更高成就
第四节 政治性的渗透是舞台艺术挥之不去的阴影
第十章 表演:向心演技的磨炼
第一节 从“演技的停滞”说起
第二节 停滞的原因与磨炼的论争
第三节 磨炼之一:“型式演技”与情感体验
第四节 磨炼之二:集体效应与“齿轮演剧”
第十一章 舞美:困境中的严谨与创新
第一节 “不曾夸炫过,也没有低落过”
第二节 写实与诗意
第三节 物质束缚与审美困惑带来的历史局限
第四节 过分的世俗化影响舞台美术的整一性
第十二章 舞台艺术整体性的价值与局限:一种比较视域中的考察
第一节 整体性意义的表现:兼与“中旅”、绿宝的比较
第二节 整体性价值的凸显:兼与沦陷时期上海演剧的比较
第三节 整体性效果的建构:兼与大后方演剧的比较
第四节 整体性风格的缺憾:兼与“上艺”“苦干”的比较
小结
结语 上海剧艺社的经验教训及当下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