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珐琅器和外销银器是广东省博物馆杂项类中的两大特色收藏。它们都采用金属工艺,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物。由于地缘关系,广东省博物馆近二十年来有意识地开展相关的征集和研究工作,使铜胎珐琅器和外销银器的收藏已渐成规模并自成体系,期望借此书出版之机会展示岭南特色工艺技术的风貌,努力呈现17世纪以来全球视野下的海洋贸易发展、文化技术交流和社会经济变迁。这些与世界潮流同步、外表亮丽的“中国制造”,承载着中国工匠勇于突破传统、融贯中西的创新精神,奠定了清代广州作为中国与世界“桥梁”的重要地位。几千年前人类已开始采掘、冶炼和使用银、铜等金属。人们利用金属材质稳定、延展性强的特点,采取模具铸造、锤鍱打制等方式制造出所需要的金属器物形状,因此金属器物的主体,常见的有铸胎和锤鲽胎两种。广东金属类矿物资源非常丰富,汉代就有铜矿相关的记载。广东金属工艺亦有悠久的历史,曾出土不少青铜器、铁器等,例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过上百件技艺纯熟的金银器,采用铸、压、锤打、镶嵌等多种工艺。广东出土的金属工艺制品不少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花泡、银盒,南朝时期遗址中出土的波斯银币及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南海一号”南宋沉船中发现的金项饰、嵌宝石耳环、金耳环等,皆是中外贸易中金属工艺交流的见证物。可惜囿于文献的匮乏,研究者尚未能发掘出更多金属工艺制作及其技术发展的资料,亦缺乏相关科学技术交流的信息。铜胎珐琅器和外销银器属于中外工艺技术融合的一体两面,恰能弥补过往学术研究的空白,解锁海洋贸易时代科技传播的奥秘,揭开一部亮丽璀璨、波澜壮阔的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