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中华文化生态论纲

中华文化生态论纲

中华文化生态论纲

定 价:¥48.00

作 者: 冯天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丛编项: 长江人文馆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70217656 出版时间: 2021-03-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字数:  

内容简介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本书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作者借用生态学的相关范畴,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四个层面,意在以此范畴表达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中华文化史置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之下,加以梳理、追溯。该书逻辑严谨、视野宏阔,前承文化之精神,后启生态之致思,实为文化生态学之纲要性著作。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区域史和概念史研究,著有《中国文化生成史》《中华元典精神》《封建考论》《辛亥首义史》《张之洞评传》《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等书。

图书目录

引言001

 

关键词012

一、中华012

二、文化016

三、文化结构019

四、生态025

五、文化生态学030

六、生态综述032

 

第一章 究天人之际035

 

第一节 探“人地”,究“天人”035

一、蔚蓝色的地球036

二、太阳系内高级生命体的唯一家园038

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040

第二节 人生天地间045

一、东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与异046

二、“弱人类中心主义”·“绿色文明”049

三、地理、经济、社会共构文化生态051

 

第二章 地理环境054

 

第一节 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054

一、“地理环境”界说054

二、地理唯物论辨析055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何处失足061

四、重视地望考察063

五、生产劳动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生成的中介065

六、文化:地理环境提供可能,人类活动使之转变为现实067

 

第二节 中国地理(一):疆域广大070

一、文化发展的辽阔基地070

二、气候、地形、地貌、流域繁富075

三、地理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076

四、“儒学普被”并非中国文化地理的完整概括080

五、都城屡迁:依凭纵深腹地081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离与合083

七、大运河开凿:以南济北089

 

第三节 中国地理(二):负陆面海092

一、陆向为主,海向为辅092

二、东亚与西欧陆海条件的差异095

三、中西海洋文化比较098

四、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104

五、城址的内陆性108

 

第四节 东亚地理与文化传播109

一、文化传播功能109

二、中国的地理独立性与文化自生性115

三、突破封闭(一):“海禁”及其近代开通128

四、突破封闭(二):西北内陆障壁及其“凿空”131

 

第三章 经济土壤138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138

一、胡焕庸线139

二、东亚农耕区141

三、中亚游牧区150

四、农耕与游牧对垒153

五、长城:农耕区的防御屏障158

六、农耕—游牧互补与融汇165

 

第二节 农耕区经济形态167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领主

经济168

二、东周秦汉以降: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经济172

三、编户齐民·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184

四、城乡经济同一性,工商业官营民营之辩190

五、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周期性失调194

六、前近代农业发展水平200

七、前近代手工业发展水平204

 

第三节 农业文明的生态理念215

一、经验理性215

二、循环论217

三、恒久意识·变易观220

四、中庸之道·天然节奏221

五、尚农重本224

六、安土乐天·耕读传家228

七、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232

 

第四节 农耕文明优势终结及循环经济遗产235

一、小农业裹足不前,商品经济发展迂缓235

二、十六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238

三、近人对东亚农耕文明的评述240

四、弘扬农耕生态智慧:顺应自然、节能生产、循环经济244

 

第四章 社会制度246

 

第一节 宗法封建的“周制”246

一、宗法:氏族血缘纽带遗存248

二、封建:宗法原则下的天子—贵族分权制255

三、周制确立中国传统社会初基259

四、“家国同构”267

五、宗法范式下的社会心理270

六、宗法伦常的双重功能277

 

第二节 君主集权的“秦制”280

一、中国—西欧前近代政体比较281

二、秦制:君主集权、重本抑末、文化一统283

三、宦官干政与外戚专权287

四、君权与相权博弈290

五、监控臣民:御史制·厂卫制·户籍地籍合一制294

六、秦汉以下政制主体非“封建”299

〔附〕与谷川道雄议“封建”301

七、清末民初新封建论:地方自治、联省自治307

 

第三节 周秦二制:博弈间共存310

一、从中外比较透视中国政制生态大势311

二、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315

三、后世对周制的承袭319

四、王权郡县制对封建制的更革324

五、封建—郡县优劣激辩·何以秦统一中国331

六、综汇周秦二制的皇权政治:霸王道杂之·内圣外王338

七、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一):二制与宪政的距离349

八、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二):二制与民主的关系351

 

第五章 文化生态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361

 

第一节 生态学观照下的文化史分期362

一、前文明:智人到大禹传子362

二、文明奠基:夏商二代363

三、殷周变革:巫觋文化转向人文文化364

四、秦汉:君权大一统365

五、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胡汉、中印文化融汇367

六、唐宋变革368

七、元明坎陷369

八、明末迄今:中西文化交会·近代转型371

九、当代:三大变革交叉互叠372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文化生态373

一、异彩纷呈的20世纪374

二、“俱分进化”:善恶并举、苦乐同行376

三、“盛世危言”378

四、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384

 

结语 文化生态前瞻394

 

一、中国生态实况鸟瞰394

二、“中国世纪说”提出395

三、“中国世纪说”反论400

四、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403

五、逾越“中等收入陷阱”406

六、超克人口—资源失衡瓶颈410

七、阿拉善的启示412

八、旧邦新命41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