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具体研究问题
1.3 中心假设
1.4 本书结构
第二章 现代汉语分配量化中的几个问题
2.1 分配量化一全称量化
2.2 “都”的作用对象是什么
2.3 “都”的右向关联问题
2.4 “每”和“都”的纠缠(I):主语位置的“每”
2.4.1 “每”和否定
2.5 “每”和“都”的纠缠(Ⅱ):宾语位置的“每”
2.6 “所有”和“每”在语义上等价吗
2.7 Yang(2001)的研究
2.8 结论
第三章 “都”对事件的量化
3.1 写在前面的话:生活中的形式语义学
3.2 事件语义学
3.3 研究模型:代数语义学与集合论的比较(具体见附录
3.4 隐性量化域限制变量
3.5 匹配关系
3.6 “都”的事件量化的语义组合
3.7 结论
第四章 分配量化:新的分析
4.1 引言:再说“都”和“只”
4.2 匹配关系的进一步细化
4.3 复数名词短语的指称
4.4 匹配函数的进一步定义
4.5 对汉语“都量化”的新解
4.6 小结
第五章 “每”和“都”:协作与分工
5.1 “每”和“都”的共现约束关系
5.2 看似是集合实际上是分配的“每一CL+NP…Num—CL+NP”句式
5.3 独立证据:事件量化与个体量化的分化
5.4 独立证据:否定的阻隔效应
5.5 和前人分析的比较
5.5.1 和Un(1998)的比较
5.5.2 和Huang(1996)的比较
5.5.3 和Yang(2001)的比彩
5.6 结论
第六章 对跨语言分配量化的启发
6.1 解释汉英语在表层形式上的对立
6.2 两个跨语言的预测
6.3 德语中含“je"的分配量化
6.4 格鲁吉亚语
6.5 韩语中的分配标记“ssik”
6.6 跨语言的变异:句法不能做什么
6.7 结论
第七章 再谈“每”和“都”的问题
7.1 宾语位置的“每+NP”所带来的问题
7.2 类型驱动的解读和“每+NP”在宾语位置所引发的问题
7.3 可变语义类型
7.4 量词提升及其问题
7.5 语义类型转换与“每”的限定语义功能
7.6 具体语义推导
7.7 来自英语的证据
7.8 结论
第八章 从全称量词到量化域调节限定词:“所有”
8.1 导言
8.2 “所有+NP”“每+NP”以及“所有+都”“每+都”
8.2.1 主语位置的“所有”和“每”
8.2.2 “所有”“每”和集合述谓
8.3 重回分配量化:显性分配量化和隐性分配量化
8.4 集合述谓的进一步区分
8.5 “所有”的语义功能
8.6 “所有+都”:特征匹配
8.7 结论
第九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代数语义学中的常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