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整合胃生态学:幽门螺杆菌基础与临床

整合胃生态学:幽门螺杆菌基础与临床

整合胃生态学:幽门螺杆菌基础与临床

定 价:¥318.00

作 者: 胡伏莲,张万岱 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7317481 出版时间: 2021-08-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890 字数:  

内容简介

  《整合胃生态学-幽门螺杆菌基础与临床》共有九十三章。阐述了胃生态学及H.pylori研究现状、胃内菌群特点、检测方法及其演变、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有关胃生态及H.pylori基础研究的进展,以及H.pylori感染诊治及其相关临床疾病研究进展,涵盖了国内外新研究动态及H.pylori处理新共识和意见。《整合胃生态学-幽门螺杆菌基础与临床》书名新颖,主编和编者是长期从事幽门螺杆菌和相关研究的国内外著名学者,该书从基础到临床,内容丰富、系统,反映了新的学术进展,是一本有价值的研究和临床参考书。

作者简介

  胡伏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教授,原消化内科副主任。历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兼任《中华医学杂志》等10余种核心期刊编委或副主编。于1986年分离出幽门螺杆菌,是我国幽门螺杆菌研究领域学科创始人之一及学术带头人;近30多年来致力于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和组织国内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全国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及耐药研究课题。发表论文及述评270余篇。因论文被引频次高而先后获《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周年“金笔奖”和创刊105周年“金笔奖”及“金策奖”。有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主编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已修订至第3版,并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指南》(已修订至第3版)和2020年出版的《曲径通幽:揭开幽门螺杆菌神秘面纱》等一系列著作。参编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等著作5部。胡伏莲团队与北京医学会共同创立了“全国幽门螺杆菌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暨“全国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生态中西医整合高峰论坛”,并由胡伏莲担任论坛主席。该论坛已办成高品质学术会议,成为了广大临床医生和幽门螺杆菌学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并由此获北京医学会创立90周年“北京医学会工作突出贡献奖”。为了使论坛扩展与延伸,又创立了“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在国内首先提出“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幽门螺杆菌治疗新路径”的新理念。为了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在北京医学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于2016年与中医学专家张声生教授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知名专家共同创立“全国幽门螺杆菌防治联盟”,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我国《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于2018年正式发表。张万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消化病学、中医脾胃病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在幽门螺杆菌研究领域、脾胃病研究领域成绩显著,先后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等4部专著,参编《现代消化病学》等9部专著。并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大会二等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从医60余年,主攻慢性胃病,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研制新药“三九胃泰”“胃必宁”,30多年来使千万患者受益。由于科研成绩和学术声誉卓著,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4届委员,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组长、名誉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资深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荣誉常务理事、胃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同时被聘任为《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主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医学与哲学》等10余家杂志编委,获《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特别贡献奖、《医学与哲学》杂志突出贡献奖。

图书目录

绪论
绪论一 从整合医学角度诠释“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原则和策略
绪论二 BaHy J.Marshall关于幽门螺杆菌两个争议问题的观点
绪论三 微生态学的发展和用途
第一篇 胃生态学
第一章 胃生态学概述
第二章 胃微生态学研究
第三章 胃内微生态研究方法及评价
第四章 胃微生态与胃黏膜屏障
第五章 胃内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胃内疾病的微生态演变
第七章 幽门螺杆菌与胃微生态
第八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第九章 “以菌制菌”——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机制
第十章 微生态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动物实验
第十一章 胃炎与胃生态
第十二章 胃癌与胃生态
第十三章 如何以基因组数据与简单线性实验诠释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价值
第十四章 中医与胃生态
第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酸分泌及其对胃生态的影响
第十六章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
第十七章 高通量生物芯片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 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研究
第十九章 幽门螺杆菌、宿主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
第二十章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神经生理
第二篇 幽门螺杆菌的基础研究
第二十一章 幽门螺杆菌的基础研究概述
第二十二章 幽门螺杆菌发现史
第二十三章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史
第二十四章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第二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第二十六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聚集现象
第二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及其致病机制
第二十八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织病理学特征
第二十九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黏膜分子生物学改变对胃癌形成的影响
第三十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表观遗传学和干细胞的影响及诱发胃癌的分子机制
第三十一章 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事件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第三十二章 幽门螺杆菌的黏附机制
第三十三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第三十四章 微小RNA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第三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蛋白质组研究
第三十六章 幽门螺杆菌的脂多糖化学结构与生物合成通路
第三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激素
第三十八章 幽门螺杆菌的混合感染
第三十九章 幽门螺杆菌耐药分子机制
第四十章 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
第四十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第四十二章 人类海尔曼螺杆菌感染
第三篇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
第四十三章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概述
第四十四章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
第四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第四十六章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现代理念
第四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第四十八章 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第四十九章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不良
第五十章 幽门螺杆菌与非甾体抗炎药
第四篇 幽门螺杆菌与胃外疾病
第五十一章 幽门螺杆菌与胃外疾病概述
第五十二章 幽门螺杆菌与血液系统疾病
第五十三章 幽门螺杆菌与皮肤疾病
第五十四章 幽门螺杆菌与代谢性疾病
第五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与心血管疾病
第五十六章 幽门螺杆菌与神经系统疾病
第五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与肝脏疾病徐
第五十八章 幽门螺杆菌与胆道系统疾病
第五十九章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胰腺疾病
第六十章 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
第六十一章 幽门螺杆菌与泌尿系统疾病
第六十二章 幽门螺杆菌与炎症性肠病
第六十三章 幽门螺杆菌与肠易激综合征
第六十四章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肿瘤
第六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与呼吸系统疾病
第六十六章 幽门螺杆菌与自身免疫病
第六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与生殖
第五篇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六十八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转归及对策
第六十九章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
第七十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外疾病
第七十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及诊断
第七十二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第六篇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
第七十三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概述
第七十四章 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技术
第七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的组织病理学技术
第七十六章 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
第七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
第七十八章 13\tC-尿素呼气试验
第七十九章 14C-尿素呼气试验
第八十章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试验
第八十一章 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
第八十二章 幽门螺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第七篇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第八十三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概述
第八十四章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及药理机制
第八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第八十六章 质子泵抑制剂基因多态性对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影响
第八十七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微生态治疗
第八十八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防治
第八十九章 中医药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十章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与思考
第九十一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新药研发的现状与展望
第九十二章 幽门螺杆菌治疗新路径进展
第九十三章 《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一证”共识》解读
附录
附录1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内容简介
附录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Maastricht V共识报告简介
附录3 2016年多伦多共识简介: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附录4 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简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附录5 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北美小儿胃肠病、肝脏病和营养学会指南:儿童和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管理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