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读书会简介
珍惜温暖的日常生活
——2020年西川读书会致辞
第一组
政治与艺术的往复(摘要)
——田汉《黄花岗》版本流变考
王余杞集外文辑述(摘要)
“不合时宜”的静物描写
“诗学”的专号与新诗“主体”的建构
——浅谈《少年中国》“诗学研究号”
第一组评议
第二组
青年鲁迅的“音韵新知”与近体诗“通韵”别解
——从《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谈起
“运动”的另一种辙迹(摘要)
——作为“白话小说”的《一日》
“诗人人格”之辩的错位与交融(摘要)
——探析《三叶集》的文本生成及其文化意义
从国语音韵角度来看老舍新诗押韵思想(摘要)
——以《剑北篇》为中心
第二组评议
第三组
延安文学中“孝”与道德话语改造(摘要)
空间转换与艺术主体的精神嬗变(摘要)
——论卞之琳的延安书写
“市民文学”的玄机(摘要)
——茅盾延安之行的精神轨辙
论延安文艺教育中的前教育机制(摘要)
第三组评议
第四组
语言视域中的“天津路径”
——以《海河汩汩流》为例
战争中的“女性”想象及性别意识书写的潜变(摘要)
——重读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新的信念》
中国非虚构文学特色与展望
——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为例
第四组评议
第五组
新儿童的建构
——西方儿童观的中国旅行
试论《留东外史》中的国民性话语
“文学”作为一个问题(摘要)
——论林语堂由语言学家向文学家的转换
第五组评议
第六组
“泛青海湖”地域作为80年代新诗的地理资源(摘要)
——以昌耀、海子、西川为中心
穆旦诗歌中的伦理关怀(摘要)
《冈底斯的诱惑》的“困惑”与“诱惑”
——论马原陌生化手法的审美体验
对痛苦的咀嚼与反抗
——论阿垅的诗歌
第六组评议
第七组
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中的“娜拉”言说
——以《动向》副刊为中心
在“新的小说的诞生”以后
——《法网》与丁玲早期左翼文学实验
家族史、地方志与革命书写(摘要)
——民国历史深处的《自流井》
救赎·融合·抒情(摘要)
——“劳动”视野下的《老同志》
第七组评议
第八组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的剪贴方式
“用人心人事作曲”的文本实践
——沈从文的《摘星录》及文学史价值意义初探
从音韵性到音乐性(摘要)
——方言诗运动的音乐化倾向
第八组评议
2020年西川读书会学术总评
再论“西川精神”
——2020年西川读书会会议总结
学术寄语
编辑后记
《大文学评论》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