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近代教育改革前的山东乡村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 山东乡村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三节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一、齐、鲁文化起源及其特点
二、齐鲁文化的合流与发展
第四节 丰厚的传统教育资源
一、遍及县乡的官学与书院
二、种类多样的塾学
第五节 新式教育的最初呈现——教会学校
一、近代山东教会学校的设立与发展
二、教会学校与山东乡村教育变革
第二章 艰难的转型: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的变革历程
第一节 新制的起步:山东乡村教育的兴起(1901—1911)
一、清末国家层面的教育变革
二、清末山东基层教育管理机构的初设
三、新式乡村学堂的设立与新学师资培养
四、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趋新
第二节 动荡中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曲折前进(1912—1929)
一、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建立
二、乡村学校的发展与师资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民初课程、教材及教法的变革
第三节 短暂的辉煌:乡村教育的稳定有序发展(1930—1937)
一、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对地方教育行政的整理
二、义务教育的推广与乡村短期小学的设立
三、逐渐完善的乡村师资培养与检定
第三章 学校何以嵌入乡村:不同办学主体对近代乡村新学的推动
第一节 基层官员的力量:地方官对新学的策划与督促
一、一位清末地方官员眼中的教育变革——以柳堂为例
二、民国时期地方官对新式学校的推动
第二节 士绅与民众:民间多元传统兴学力量的延续与合作
一、士绅办学兴教传统的延续
二、家族的兴学力量
三、民众热心助力新学
第三节 学校毕业生:现代教育接受者对新学的反哺与经营
一、办学与教学:新生代办学者的多重任务
二、张芹香办学:师范毕业生办教育的典型案例
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教学者的学校毕业生
第四章 乡村教育变革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的博弈:私塾与学堂之争
一、遭遇挑战:乡村私塾与学堂的文化冲突
二、反复进行的私塾取缔与根深蒂固的乡村私塾
三、乡村新式学堂势弱的原因分析——乡村民众的视角
第二节 教育变革与近代乡村学务权力的重新分配
一、中央与地方:地方学务权逐渐收归中央
二、乡村学务地位的提升与不同利益群体对办学权的争夺
第三节 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城乡教育差距的文化审视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城乡一体特征
二、近代教育变革与城乡教育差距的出现
第四节 以国民之母的名义:乡村女子教育与新女性培养
一、走出家门,入学读书:近代以来的女子教育变革
二、起步较早,步履维艰:山东乡村女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三、自由、独立与平等:女子教育与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第五章 以学校为乡村改造之中心: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山东乡村教育
第一节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以邹平为中心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二、乡学村学的设置与运行
三、致力于普及贫苦儿童教育的共学处
四、旨在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乡村建设师范学校
第二节 民众教育实验区及乡村教育实验区
一、山东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区——以祝甸乡为中心
二、乡村教育辅导委员会之乡村教育实验区
第三节 乡村师范学校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师范学校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二、一个乡师的义务教育实验——以滋阳乡师为例
三、学与做:乡村师范与教育推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