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脱贫是人间奇迹,是集聚诸多生产要素对绝对贫困地区“动了大手术”。无论是走出深山老林外出打工的,还是就地就近就业的,都在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更从自己成功的实践中丰富了发展的想象,拓宽了发展路径,走向市民化,走入中等收入群体。今天用2000个农民工的奋进故事和20个“城归”案例,通过一个个的“切片式”报告使“奇迹”历史留痕。参与案例征集、采访及整理的36位中青年博士硕士也从这些活生生的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似乎也实现了“精神脱贫”。从学院派研究的局限中走出来,真正植根于劳动一线的农民工群体中,在田野调查中和农民工接触越深,越能意识到需要将论文写在扶贫的大地上。那些照抄照搬的外来思想不能准确解读中国农民工脱贫故事,更不能成为有益于从实现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思想升华。我和他们一起在前所未有的防疫与复工两不误的创新实践中淬炼了自己,从脱贫的实践中感受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是进取和务实的精神力量。 我将所看所想所悟记录下来,这些亲身感受和思考让我在编辑这本书中总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冲动。农民工题材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而宝贵资源的“富矿”,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像看到“宝藏”一样去开发,即便是贫困地区农民工尘肺病这种解决难度极大的问题也要去“攻坚”。欣慰的是,这些中青年博士硕士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注入了新鲜血液,不是被动地完成课题,而是主动地探索和作为。 当建党百年越走越近时,更对劳动者尤其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工人肃然起敬。学习党史的原点在劳动者,对尊重劳动者更加有了深刻的感悟。已经脱贫的农民工走出大山,正经历着“文化低、身体壮、人老实、能吃苦”的体力型向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的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加入到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的行列里,已经脱贫的2800万贫困地区农民工将成为巩固脱贫的支柱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人力资源。脱贫的“切片”报告正是在这种历史性转折的拐点中做了详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