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中国人文学要义 陈文忠

中国人文学要义 陈文忠

中国人文学要义 陈文忠

定 价:¥65.00

作 者: 陈文忠 著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7647824 出版时间: 2021-08-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全书十六章,可分三部分。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以经史子集、诗文书画为主的中华文化,便是中国传统人文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一“中国人文学”的实质便是关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学问。书稿前三章,论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化的品格、生成和价值,可视为全书总论。中间九章,从“‘六数’信仰与中国人文学”到“‘韵’与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依次论述了文字学、经学、史学、诗学、文章学、画学、书学、美学等,除子学外,对中国传统人文学的主要分支都做了介绍和评述,是全书的主体。最后四章,是《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幽梦影》的细读精讲,作者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对读者具有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启迪作用和方法论意义。 书中对“中国人文学”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包含传统文化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适合各个层面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陈文忠,男,1952生, 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曾赴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访学。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国家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项目主持人。曾赴美国、缅甸、马来西亚诸国讲学。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1998)、《十大文学家》(1998)、《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2001)、《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2008);主编教材《文学理论》(初版2002、修订版2007、第三版2012)、《艺术与人生》(2005)、《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2011)、《文学评论文选》(2012)等。

图书目录

引言一个中国人的人文学养………………………………………001
第一章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008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008
二、中华文化的核心…………………………………………………013
三、中华文化的品格…………………………………………………018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生成根基…………………………………………023
一、“一块田”: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023
二、“一个家”:家国同构的宗法政治………………………………032
三、“一张桌”:以和为贵的家园文化………………………………043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053
一、莱布尼兹的东西文化观…………………………………………053
二、传统文化的人类意义……………………………………………056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061
第四章“六”数信仰与中国人文学……………………………………069
一、神秘数字与中华文化……………………………………………069
二、“数度之道,以六为法” …………………………………………077
三、“六”数信仰与人文学体系………………………………………081
第五章“六书”与文字学………………………………………………086
一、文字的产生………………………………………………………086
二、“六书”的要义……………………………………………………089
三、文字与文学………………………………………………………098
第六章“六经”与经学…………………………………………………102
一、六经与孔子………………………………………………………102
二、五经的人文智慧…………………………………………………109
三、经学与中国人文学………………………………………………141
第七章“六家”与史学…………………………………………………152
一、《春秋》“五例”……………………………………………………153
二、史体“六家”………………………………………………………161
三、史家“四长”………………………………………………………168
四、史学与文学………………………………………………………174
第八章“六义”与诗学…………………………………………………185
一、“诗言志”…………………………………………………………185
二、“诗有六义”………………………………………………………188
三、“诗有三义”………………………………………………………192
四、“兴观群怨”说……………………………………………………194
第九章“六观”与文章学………………………………………………201
一、“艺术莫难于古文”………………………………………………201
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206
三、古文精读的现代视角……………………………………………213
第十章“六法”与画学…………………………………………………222
一、“传神”论…………………………………………………………222
二、“六法”论…………………………………………………………227
三、“畅神”论…………………………………………………………233
第十一章“八法”与书学………………………………………………241
一、“书,心画也” ……………………………………………………241
二、“永字八法”………………………………………………………247
三、书法意境…………………………………………………………254
第十二章“韵”与中国人的审美理想…………………………………260
一、“韵者美之极”……………………………………………………260
二、艺术精神:温柔敦厚之美………………………………………266
三、艺术形象:气度神韵之美………………………………………269
四、情感表现:含蓄蕴藉之美………………………………………271
五、艺术风格:芙蓉出水之美………………………………………276
六、创作与欣赏:“修辞立诚”与“心灵妙悟” ………………………283
第十三章《论语》: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288
一、《论语》是中国人第一部必读之书………………………………288
二、《论语》的文本精读………………………………………………297
三、《论语》的主题阅读………………………………………………305
四、《论语》的诗体阅读………………………………………………312
五、《论语》的母题阅读………………………………………………326
第十四章《三字经》:传统文化的微型百科…………………………338
一、《三字经》的传播影响史…………………………………………338
二、《三字经》的文本阐释史…………………………………………342
三、《三字经》的四重意蕴……………………………………………345
第十五章《弟子规》:礼仪之邦的为人之道…………………………352
一、从《训蒙文》到《弟子规》…………………………………………352
二、《弟子规》的文化渊源……………………………………………354
三、《弟子规》的文本来源……………………………………………356
四、《弟子规》的内在理路……………………………………………360
第十六章《幽梦影》:华夏诗国的诗性智慧…………………………369
一、清言小品的艺术特色……………………………………………369
二、诗性格言与思辨格言……………………………………………373
三、《幽梦影》的诗性智慧……………………………………………379
后记……………………………………………………………………390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