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中医学巨著,为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于公元200-205年所著,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仲景原著题为《伤寒杂病论》,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整理编纂。其中,外感热病内容被结集另外成书,取名为《伤寒论》;原著中的另一部分则主要论述内科杂病。该书的著者张机(公元150-219年),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一说为南阳涅阳(今湖北省枣县),或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官至长沙太守,受业于同郡张伯祖。东汉末年,战乱频起,疫病流行,以伤寒为严重,书中作者自序日:“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书中揭示了寒邪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其证治规律,重点论述了人体由于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此外,作者将病症分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奠定了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