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

定 价:¥108.00

作 者: 王文卿 著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147929 出版时间: 2021-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字数:  

内容简介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北海红树林时指示,“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基于全球红树林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主要结论结论1:通过严格保护天然红树林和大规模人工造林,2000年以来,中国成功遏制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势头,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近5万h㎡的红树林。在经历了60-70年代的围海造田、80-90年代的围塘养殖和90年代的城市化及港口码头建设之后,中国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至2000年的2.2万h㎡,仅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44%。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愈加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通过严格保护天然红树林和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成功遏制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势头,红树林的面积由2.2万h㎡增加至2019年的约3万h㎡,年均增加1.8%,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中国已经建立了38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是中国保护力度大的植被类型。结论2: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稳定,但局部地区红树林退化明显。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局部地区退化明显,主要表现有:红树植物成片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局部地区红树林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群落结构由以木榄等为主的成熟植物群落向以白骨壤、桐花树为主的先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病虫害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一些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种类野外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①海水养殖污染问题长期存在;②来自美国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的互花米草和中国本土的鱼藤对红树林造成了严重威胁;③海堤建设使得中国近90%的红树林位于海堤外侧,阻隔了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海堤内生态系统的联系。结论3:中国红树林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居世界前列,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实践的能力不强。保护地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亟须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管理与监测体系。虽然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2‰,但中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多的5家单位中有4家在中国(中国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与利用经验,正是“一带一路”沿线红树林分布国家迫切需要的,而“一带一路”沿线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是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支总人数为208人的红树林保护地管理人员队伍,但保护地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生态、海洋及保护地管理类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在现有的38个保护地中,36.8%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18.4%没有编制总体规划,18.4%没有科考报告,23.7%没有明确边界。虽然历经多年努力,但目前尚未建立完备高效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体系,针对红树林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的决策,有时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因缺乏有效的基于社区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机制,中国现有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管理成效更多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虽然效果较为明显,但也存在行政成本投入大、短期见效快、协调能力差等问题,有些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结论4:滩涂造林是目前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对中国红树林面积在过去20年的显著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些关键问题仍须加快解决。滩涂造林是增加红树林面积的主要途径,也是目前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滩涂造林因操作相对简单、投资大、见效快、造林成功后社会影响大而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自2000年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净增加了约7000h㎡,大部分是通过滩涂造林实现的。部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将植被修复作为主要甚至是目标,较少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修复和提升。在修复地点选择、修复面积、修复措施、树种选择等方面,存在科学依据和科学评估不足的问题,个别地点存在过度修复的现象。滩涂造林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①造林成效相对较低;②造林成本高;③造林树种单一;④技术难度大;⑤生态风险无法预测;⑥外来物种入侵;⑦人造纯林生态功能有限,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作者简介

  王文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福建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红树林湿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发表红树林方面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

图书目录

第1章 全球红树林基本情况
1.1 全球红树林面积和分布
1.2 全球红树林破坏情况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红树林保护与退化情况
2.1 中国红树林现状
2.2 中国红树林的保护
2.3 中国红树林的退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红树林的管理
3.1 中国现行的红树林保护法律法规研究
3.2 中国红树林保护地建设
3.3 社区参与
3.4 监测与评估
3.5 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国红树林修复
4.1 修复目标
4.2 修复对象选择
4.3 修复模式
4.4 退塘还林/湿是我国未来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
4.5 红树林修复标准
4.6 红树林修复树种选择
4.7 红树林苗圃
4.8 中国红树林修复建议
参考文献
第5章 红树林外来种
5.1 无瓣海桑
5.2 拉关木
5.3 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国红树林生态养殖
6.1 传统养殖对红树林的影响
6.2 生态养殖
6.3 对鱼塘的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第7章 红树林生态旅游
7.1 生态旅游概念
7.2 东南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红树林生态旅游
7.3 中国大陆各省份红树林生态旅游现状
7.4 中国红树林生态旅游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红树林蓝碳研究和发展现状
8.1 海岸带蓝碳的概念
8.2 红树林蓝碳的研究进展
8.3 国内外红树林蓝碳应用案例
8.4 中国红树林蓝碳的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国外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案例
9.1 马来西亚红树林修复
9.2 泰国沙没颂堪府柯龙孔地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9.3 泰国南部素叻省BanDon湾社区参与红树林保护
9.4 越南金瓯省Nhung Mien地区红树林有机养殖及保护经验
9.5 印度尼西亚Tanakeke岛基于社区的红树林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