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词研究》以康孟详所译《中本起经》中的1301个行为词为研究对象,以俞理明“人本角度”的意义分类思路为依据,以展现词语历史来源的差异为目的,对该书的行为词进行了全面研究。该书分析了行为词的概貌、复音词的情况、各行为词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义词和无生行为词、有生行为词之间的意义关联。全书共分九章,现分述如下。第一章,首先阐明选题绿由,对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指出该书的研究方法,即从“人本角度”出发,按意义分类,展现词汇的历史来源。最后,对该书的体例进行说明。第二至六章,将有生行为词分为“生命过程行为”“五官肢体行为”“心理行为”“生产生活行为”“人际行为”五类。在此基础上,对《中本起经》中的有生行为词展开全面描写。第七章,着重描写《中本起经》中的无生行为词。第八章,首先,在前文的基础上,对《中本起经》中的行为词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其一,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中本起经》中的行为词具有以下特点。(1)“五官肢体行为”类有生行为词的使用频次较高。这是和《中本起经》多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文本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该类行为词中,关于口部的行为词尤其丰富。(2)“人际行为”“生产生活行为”类的有生行为词较为丰富,这和《中本起经》讲释迦成道后进行教化之事的内容有关。不过,这些有生行为词使用的频次并不高。其二,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中本起经》中所使用的行为词,以东汉时期的词汇量多,次为西周、春秋、战国、西汉时产生的词汇。如果从词汇使用频次来看的话,文本中使用频次高的是西周词汇,次为春秋词汇,次为战国词汇、西汉词汇和东汉词汇。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西周词汇、春秋词汇使用的频次较高,而战国词汇、西汉词汇和东汉词汇使用的频次却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西周词汇和春秋词汇,在当时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使用历史,词汇意义较为明确,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产生于战国及其后的词汇,词汇的意义还在不断地补充、修正和完善,词汇的稳定性还需要经受时间的磨砺,所以使用频次较低。结语部分对全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将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