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伴随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快速的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流动,人口流动与属地化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学校布局调整不仅涉及学校的空间布局,也涉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更是不同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利益博弈的过程。从公共政策视野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动因是什么?如何评估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之利弊得失?学校撤并标准和程序如何确定?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估乡村学校的多元价值和战略地位?《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研究》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运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团队先后前往浙江、山东、湖北、湖南、内蒙古、陕西等11个省份进行了艰辛的调查,收集了来自学生、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家长和村民等利益主体有价值的信息。调研的学校样本4011个,学生样本46912个,家长/监护人样本11005个,教师样本12353个,丰富的第一手数据为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编为总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进展和研究设计。第二编为专题研究,分别围绕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若干重要议题进行了分析,比如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问题、农村校车问题、寄宿制学校发展问题。第三编为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选择了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四个国家,分析了这些国家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编为个案研究,主要对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案例包括:村落视野中乡村学校与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县城大规模学校发展问题,学校分散布局中教师“联校走教”及教师行为差异性问题。上述个案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反映出乡村学校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价值。第五编为政策研究,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若干政策议题进行实证研究,如学校撤并程序与撤并标准、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学校规模经济效应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