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1.4 研究特色与贡献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集聚经济理论
2.1.2 创新体系理论
2.1.3 空间效应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要素集聚研究
2.2.2 创新要素集聚的含义与特征
2.2.3 关于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计量
2.2.4 要素集聚的动力和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影响因素
2.2.5 关于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经济后果
2.2.6 关于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评价
2.2.7 都市圈发展与创新研究
2.2.8 城市群和都市圈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2.2.9 创新要素集聚的空间效应
第3章 都市圈创新空间与演化研究
3.1 都市圈的研究演化
3.2 都市圈的基本理论
3.2.1 都市圈的基本概念
3.2.2 都市圈的本质特征
3.2.3 都市圈的空间形态
3.3 都市圈的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3.3.1 美国纽约创新发展模式
3.3.2 英国伦敦创新发展模式
3.3.3 日本东京创新发展模式
3.3.4 中国都市圈创新发展模式
3.3.5 都市圈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3.4 都市圈创新集聚的形成机制
第4章 武汉城市圈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及比较研究
4.1 创新要素的概念和构成
4.2 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要素分布现状
4.3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指标体系构建
4.3.3 集聚能力评价方法
4.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中国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总体评价
4.5 市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演变
4.5.1 湖北省层面
4.5.2 武汉城市圈层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要素集聚与都市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5.1 创新要素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机制分析
5.1.1 耦合的概念及内涵
5.1.2 创新要素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形成机制
5.1.3 创新要素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过程分析
5.2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水平概况
5.2.1 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
5.2.2 都市圈内部联系强度
5_3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
5.4 新型城镇化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耦合协调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6.1 创新要素的空间效应类型
6.2 研究方法
6.2.1 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差异性
6.2.2 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
6.2.3 空间权重矩阵
6.2.4 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
6.2.5 空间杜宾模型
6.2.6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6.3 创新要素集聚的空间效应检验
6.3.1 创新要素集聚的全域空间特性
6.3.2 创新要素集聚的局部空间特性
6.4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1 理论模型构建
6.4.2 变量与数据
6.4.3 实证结果
6.4.4 影响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汉城市圈协同创新能力研究
7.1 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7.1.1 协同创新的理论概述
7.1.2 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
7.2 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间竞合关系研究
7.2.1 模型和方法
7.2.2 结果分析
7.3 武汉城市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
7.3.1 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7.3.2 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7.4 武汉城市圈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7.4.1 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空间
7.4.2 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7.4.3 增强都市圈产业协同能力
7.4.4 提升都市圈要素配置水平
7.4.5 建设高质量科技供给体系
7.5 小结
第8章 创新要素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建议
8.1 创新要素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8.1.1 模型与数据
8.1.2 实证分析
8.2 创新要素集聚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中心一外围辐射机制建设
8.2.2 提升产业创新集聚能力
8.2.3 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
8.2.4 优化制度环境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武汉城市圈国家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