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研究(1927-1937)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研究(1927-1937)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研究(1927-1937)

定 价:¥118.00

作 者: 邓美英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82953 出版时间: 2021-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历史地再现了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图景。从时间纵向发展过程来看,伴随土地革命和中央苏区的成长,中央苏区政治动员呈现曲折发展的初起、深入和坚持三个阶段。通过对农民阶级、工商阶层和劳动妇女三个群体的历史考察,详实呈现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分群分层策略。中央苏区政治动员在军事、经济和苏区政府工作领域的协调配合,有效推进了苏维埃革命。通过对中央苏区政治动员中的课(教)本创编应用考察,从党员干部、红军战士、工农群众和儿童四个层面阐述革命课本具有的政治动员和教育启蒙双重价值。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效能,既呈现模范群体的榜样与力量,也体现落后群众的偏差与失效,在积极效果中达到历史应有的高度。中央苏区政治动员需要历史地辩证分析。最后,本书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传统进行了总结分析。

作者简介

  邓美英,女,1974年出生,湖南省双峰县人,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并完成省级(含重点)课题七项。

图书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思路、范围与架构
四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苏维埃创建与政治动员开展
第一节 苏维埃移植中国
一 从苏维埃口号到苏维埃政权建立(1927年前后)
二 从苏维埃政权建立到苏维埃运动失败(1928-1934)
三 从“苏维埃化”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转变(1935-1937)
第二节 土地革命与中央苏区的成长
一 中央苏区土地策略考察
二 中央苏区的成长
第三节 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政治动员的曲折发展
一 引兵井冈与政治动员的初起
二 五次反“围剿”斗争与政治动员的深入
三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政治动员的坚守
第二章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分群分层策略
第一节 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
一 “十万工农下吉安”中的农民政治动员
二 日常生活中的农民政治动员
第二节 中央苏区工商阶层政治动员
一 工商阶层:亦敌?亦友?
二 从“毫不妥协”到“有条件妥协”的政治动员转变
三 中央苏区工商阶层政治动员策略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中央苏区妇女政治动员
一 健康身体:劳动妇女成为政治动员的自然资源
二 革命角色:妇女政治动员的地域差异
三 自由声音:妇女政治动员从口号到行动的统一
第三章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与其他工作的协调配合
第一节 军事成为红军政治动员的晴雨表
一 集中以应对敌人
二 分兵以发动群众
第二节 以动员推进中央苏区政府工作的落实与改进
一 动员落实各项紧急任务
二 动员促进苏维埃经济持续发展
三 动员推动中央苏区各级政府机构完善和工作改善
第四章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中的课(教)本刨编应用
第一节 革命与战争话语下各类课(教)本的创编应用
一 出版文字课(教)本
二 展示实物模型
第二节 革命课本与政治动员特色
一 理论与能力提升:干部教育课本特色
二 军事技能训练:红军战士课本特色
三 宣传普及教育:普通工农群众课本特色
四 革命启蒙与生活教育:儿童课本特色
第三节 战斗中的动员学习
一 流动的课(教)本:《怎样去办流动训练班?》
二 课(教)本的流动:战斗中的学习
第四节 革命课(教)本动员价值旨归
一 凸显中国共产党追求革命自由目标
二 提供克服方言障碍的教育传播载体
三 普及文化知识并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第五章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效能分析
第一节 榜样与力量:政治动员中的模范群体
一 模范兴国:中央苏区的一面旗帜
二 模范战士:陕北政治课中的革命觉悟升华
第二节 偏差与失效:针对“落后”群众的教育
一 开小差逃跑群众
二 归队运动:心理倦怠下的再动员
第三节 积极效果:政治动员的历史高度
一 生活水平:起伏中总体提高
二 观念变革:重视教育并积极参与文化娱乐生活
三 行为转变:主动给党和政府分忧
四 道德提升:劳动妇女和儿童尤为突出
第六章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历史辩证
第一节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主要优势
一 先进理论: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行动指南
二 组织网络: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资源优势
三 群众利益: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力量驱动
四 多样方式: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深入渗透
第二节 苏维埃革命模式下的政治动员策略反思
一 命令式手段反思:强制动员与被动吸纳的矛盾
二 表面化效果反思:过度动员与缓慢回应的矛盾
三 目标负荷反思:整体设计与局部灵活处理的矛盾
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推动力量的政治动员
一 发挥强大组织力量
二 树立前行价值目标
三 协调矛盾,掌握动员艺术
四 广泛吸纳,调动参与热情
五 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