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分析 1
二 史料的类型与方法的选择 10
三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12
第一章 危机意识下的乡村运动 14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衰败 14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形成 19
第二章 教育救国与乡村生活的改造:晓庄学校与山海工学团的实验 23
第一节 陶行知的乡村生活改造思想 23
第二节 晓庄学校的设立 30
第三节 晓庄学校与乡村改造 36
第四节 工学团与乡村改造新路 57
第三章 “江浙一带农村建设的模范”: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 80
第一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筹建 80
第二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组织机构 87
第三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经济建设 98
第四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教育事业 112
第五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保安事业 137
第六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路政、市政建设 153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下的乡村变革:江宁县政实验 159
第一节 江宁社会生态环境透视 159
第二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的建立及建设活动的初步展开 169
第三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政建设的两大基础要政之一———户籍行政 188
第四节 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政建设的两大基础要政之二———土地整理 204
第五节 以地方自治为中心的政治建设 233
第六节 以复兴农村经济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248
第五章 乌江实验:大学与政府合力下的乡村建设 275
第一节 乌江实验的缘起和发展概况 275
第二节 农业改良与良种推广 292
第三节 合作事业 305
第四节 培育农民组织———乌江农会 317
第五节 乌江的卫生、教育及其他事业改进 330
第六章 模式与路径:比较视野下的双重检视 346
一 模式比较:动机、内容、效果 346
二 价值维度的考量:成败、意义 350
三 改造乡村:“传统”与“现代”博弈下的路径选择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