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图像学的角度,研究元明之际,政权更替中的上层统治者与下层百姓的观念变迁。从图像出发,研究思想与观念,是目前极为创新的史学研究视角。本书主要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图文并茂,结合大量留存在纸本、绢布、画像砖上的图像资料与记载在文献史料上的文字资料,探讨13—14世纪的国家、族群认同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变迁。宋、金末年以迄明初的两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族群秩序大变动时期。随着汉族与北方族群力量的彼此消长以及新文化因素的不断冲击与融入,这一时期的族群观念以及社会文化,也处于一种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当中。本书将讨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宋季以迄明初的国家与族群观念变迁。宋代立国始终面临着强大的外部威胁,《公羊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内夏外夷”等理论,在宋代被强化为士人的主流观念。随着女真、蒙古两大力量迭次兴起,这种族群秩序理念在蒙元时代基本崩解,元代士人更倾向于认同一个多族群的国家体系;“大一统”取代了“华夷之分”,成为元代立国的合法性依据。然而继元而起的明政权,其统辖的疆域和人口基本局限于汉族核心地区,国家意识形态又回归宋代的故辙,重新依据“夷夏之辨”来构建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这种近乎圆周的思想变动过程,显示了现实政治变迁,在观念世界造成的巨大波动,也印证了宋明之间思想的延续性。思想观念的变迁必然会反映在社会生活上,本书以服饰和葬俗为例,讨论游牧文化在中原地区所经历的、由拒斥到受容再到排斥的过程。此外,从蒙元时代开始,东亚(中国—高丽—日本)历史显示出强烈的联动性,本书还将讨论这一时期中国的族群政治与文化变迁,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与影响,进而思考13—14世纪在整个东亚近世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