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之下,巴洛克晚期以来的西方音乐主流似乎牢牢地扎根于欧洲中部地带。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纳、马勒——他们全都生活或工作在德国或奥地利。这条伟大传承的线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生出枝节,扩散范围。比如俄罗斯涌现像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还有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音乐大师;波西米亚则培育了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及雅纳切克;还有来自匈牙利的巴托克;来自英国的埃尔加及布里顿;来自意大利的威尔第;以及来自法国的拉威尔、梅西安和柏辽兹。法国音乐一贯被看作是种娱乐消遣:迷人、容易入耳,但有失严肃。这种局面又被一个叫作克洛德·德彪西的法国人打破了。他用自己探索出的一种崭新的音响效果粉碎了德国垄断。虽然他的作品量相对比较小,但他却将音乐从传统体裁——比如交响曲、奏鸣曲——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他的创作灵感多来自诗歌、心情和自然风光。德彪西使用不同寻常的音阶与和声,从固有模式的大小调音阶中挣脱。他为20世纪音乐开辟了一条宽广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探索之路。德彪西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小村庄,自从大革命时期他们的国王被流放后,法国人似乎再也没有在其他任何一种政府形态下安居过。他们尝试过快速继承帝国/独裁制和共和国体制,甚至复辟了一两次君主制,均不奏效。在德彪西孩童时,拿破仑三世第二帝国政权下的法国曾经一片繁荣,成为全世界大银行家,后却因为一场损失惨重的普法战争而变得一贫如洗。法德在联盟和领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法国受尽德国的凌辱,最终割让了很多土地。法国工人阶级伺机夺权,然而,这一冒失的尝试并未取得成功,随后,一个第三共和国诞生了,从那以后法国实行总统制至今。19世纪末,欧洲列强之间又下了一盘致命的棋局——成立西半球董事会,将他们殖民的利爪伸向任何想要的国家。于是帝国迅速扩张:远东的印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被英国殖民,非洲大陆和中南半岛被法国殖民。与此同时,德国忙于集中精力装备武力,巩固经济实力,加强军事力量,其势力越来越靠近宿敌法国的边界。这个即将在1914年粉碎欧洲文明的战争机器已经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