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于音乐之乡
(1918-1932)
从采桑叶到逛庙会
启蒙者是位“女神”
“画家梦”破灭
沉醉水乡丝竹声
别了,我的故乡
第二章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
(1932-1937)
初尝世态炎凉
站在梯子上指挥
在蒋介石老家,被“逼上梁山”
第三章 延安在召唤
(1937-1938)
十五人的“长征”
不到黄河心不死
第四章 黄河在咆哮
(1938-1939)
初次见到毛主席
星海的得意门生
暴雨中,“黄河”在咆哮
一支自动铅笔的故事
第五章 晋察冀之歌
(1940-1949)
到敌人后方去
晋察冀之歌
山洞里的43天
与“当代花木兰”的罗曼史
两块山芋欠下的人情债
第六章 《歌唱祖国》诞生记
(1949-1951)
开国大典上的畅想
天安门广场突发灵感
写在香烟盒上的曲谱
“老王啊,你怎么写了首外国歌?”
毛主席说:“这个歌好!”
第七章 跨过鸭绿江
(1952)
炮火中的“洞房花烛夜”
给“最可爱的人”写首歌
第八章 和平年代的歌声
(1953-1965)
马路上的教歌人
你好,华沙的《小鸟》
新官上任,开除了自己儿子
海河水哺育了“金嗓子”
第九章 动荡中的坚持
(1966-1976)
“胜利大逃亡”
天上掉下个“贾大爷”
产妇病房里的小男孩
《歌唱祖国》骤起风波
无限怀念周总理
第十章 踏上新征程
(1977-1981)
夺回失去的时间
“复活”流失的古典音乐
第十一章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1982-2007)
广州突发“中风”
一只手,也要写歌
《三笑》促成的基金会
“金钟”鸣响华彩乐章
天安门广场,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的最后时刻
尾声:永远的《歌唱祖国》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