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概述…………………………………………………… (1)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1)
1.1.1 都市圈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
引擎…………………………………………… (1)
1.1.2 培育发展都市圈是尊重城市化客观规律的战略
选择…………………………………………… (2)
1.1.3 提升都市圈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发展
韧性…………………………………………… (3)
1.1.4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
之义…………………………………………… (4)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5)
1.2.1 资源要素集聚能力……………………………… (7)
1.2.2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8)
1.2.3 社会福利保障能力……………………………… (10)
1.2.4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11)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
1.3.1 文献分析法…………………………………… (14)
1.3.2 Min-Max标准化方法…………………………… (14)
1.3.3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4)
1.4 本研究的特色……………………………………… (15)
1.4.1 探索建立都市圈区域发展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15)
1.4.2 首次将应急管理纳入都市圈发展能力评价维度… (15)
1.4.3 构建融合大数据和政府统计数据评价指标体系… (16)
2 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 (17)
2.1 都市圈综合发展能力分析框架…………………… (17)
2.2 都市圈综合发展能力评价体系…………………… (19)
3 总体测度评价结果………………………………………… (23)
3.1 中国都市圈综合发展能力指数结果……………… (23)
3.2 十大主要研究发现………………………………… (24)
3.2.1 超过50%的都市圈的综合发展能力低于均值,深圳、上海
和广州都市圈位列前三………………………… (24)
3.2.2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都市圈综合发展
能力提升的“短板”……………………………… (25)
3.2.3 都市圈综合发展能力存在东、中、西的非均衡性,但南、北
区域的分化特征尤为显著……………………… (27)
3.2.4 从区域来看,西南、华北、东北、华东出现局部“塌陷”与“挤
压” …………………………………………… (28)
3.2.5 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协同关系显
著……………………………………………… (28)
3.2.6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对社会福利保障能力的支撑作用
显著不足……………………………………… (29)
3.2.7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与都市圈城市体系联系紧密… (31)
3.2.8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能力…………………………………………… (33)
3.2.9 都市圈制造业辐射带动力仍是提升都市圈综合发展能力
的重要因素(…………………………………… 35)
3.2.10 体制机制不健全仍是制约都市圈综合发展能力提升的重
要原因……………………………………… (36)
4 专项测度评价结果………………………………………… (38)
4.1 中国都市圈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指数分析………… (38)
4.1.1 都市圈产业发展能力指数分析………………… (40)
4.1.2 都市圈人口集聚能力指数分析………………… (58)
4.1.3 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分析………………… (75)
4.1.4 都市圈资本承载能力指数分析………………… (96)
4.1.5 都市圈生态支撑能力指数分析………………… (117)
4.2 中国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指数分析…… (133)
4.2.1 中心城市资源配置能力指数分析……………… (138)
4.2.2 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联系能力指数分析……… (155)
4.3 中国都市圈社会福利保障能力指数分析………… (184)
4.3.1 指标选取依据………………………………… (184)
4.3.2 评价结果分析………………………………… (187)
4.3.3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205)
4.4 中国都市圈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数分析………… (207)
4.4.1 指标选取依据………………………………… (207)
4.4.2 评价结果分析………………………………… (215)
4.4.3 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难点……………………… (232)
4.4.4 优化对策与建议……………………………… (237)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