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不再只痴迷于演员、运动员、音乐家和作家。对于任何选择专注于激励和培养真正粉丝的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来说,粉丝都是企业腾飞的强劲燃料,如热衷于环保或高科技概念的人,对于特斯拉、蔚来汽车的狂热;如对抖音爱不释手的90后,使网红博主李佳琪成为名副其实的“断货王”。 世界上*强大的营销力量不是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爆炸、搜索广告,甚至不是YouTube视频前15秒的广告,而是粉丝的力量。 戴维·米尔曼·斯科特和他的女儿瑞可是出生于两个时代,拥有不同经历的专家。戴维是婴儿潮一代的商业战略家,瑞可是千禧一代的医科学生。但两人都注意到,他们曾经对“感恩至死”乐队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产生的那种热情,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各种公司和组织。因此,他们一起探讨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有些品牌,即使是在汽车保险和企业软件等被认为枯燥乏味的领域,不仅能吸引顾客,而且能吸引狂热的粉丝。 关键在于他们所构建的概念“粉丝效应”(Fanocracy)。后缀“ocracy”来自希腊语“kratos”,意为“rule”(管理、统治),在流行文化和学术界中都有使用,意指由某一类人或根据某一特定原则建立的组织。“粉丝效应”是一种由粉丝定义的文化,这就是我们在当今世界所看到的,组织会把粉丝的需求和愿望放在首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重视人的作用,而不是过多的关注产品的时代。 “粉丝效应”首先会使企业关注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社区、共享和乐趣,而不是从每一次互动中榨取每一分钱,这可能会让人感到害怕。但那些运用“粉丝效应”策略的人更有可能主导他们的用户/消费者。将粉丝变成顾客,将顾客变成粉丝。除了经济上的好处,“粉丝效应”还为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快乐和灵感。 本书提供了多个例子,包括: ·一家冲浪板制造商邀请客户来到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展示其专有的生产流程。 ·一家内衣初创公司倡导“人们大胆地生活”。(是的,没错,是内衣公司。) ·一位少年把鸡蛋(最终商品)变成了一个独特而令人愉快的品牌。 ·一个非营利组织与音乐人紧密合作,鼓励其歌迷注册和投票。 ·一家电池公司通过在自然灾害期间赠送产品来赢得客户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