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成中英)
导言 保留一份蕴藉丰富的生命怀想
章 《孟子》人性论省察
节 省察前缘与动机
第二节 当代孟学研究代表
一 港台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
二 唐、牟、徐后研究孟学的牟氏代表弟子
三 台湾其他孟学研究代表
四 大陆孟学研究代表
五 汉学界研究代表
第三节 创造性的诠释
第四节 省察范围限制
第二章 当代孟子学诠释的争议问题
节 关于“心”“性”“天”“命”的文献解读
一 “尽心”文献的理解
二 “知性”文献的认识
三 “知天”文献的剖析
四 “立命”文献的领悟
第二节 劳思光“德性我”的肯认
一 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性
二 客观限制观念的天命
第三节 牟宗三“道德主体”的建构
一 本心性体的启迪缔创
二 贞定的天与框限的命
第四节 即命立义以彰其心性天
一 劳思光对心、性、天、命的反省
二 牟宗三对心、性、天、命的检讨
第三章 葛瑞汉的《孟子》诠释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的依据
一 《吕氏春秋》及《左传》之论述概念
二 杨朱的“全性保真”和子华子的“全生为上”之渊源脉络
三 诸说理论预设的重衡
第三节 诠释的重点
一 生命进程之圣人与我同类的诠释危机
二 对心、性、天、命诸概念之因应及其局限
三 葛瑞汉对《孟子》“性”的善与不善之诠释
第四节 批判和反省
一 关于“人特有的生命进程”之评述
二 本质主义的窠臼
第五节 承西启东的立论梳理
第四章 华霭仁的《孟子》诠释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诠释的重点
一 华霭仁对《孟子》中“性”的诠释
二 华霭仁对《孟子》性的善与不善之诠释
第三节 批判和反省
一 生物学意义还是文化学意义
二 普遍性还是特殊性
三 本质主义还是存在主义的诠释进路
第四节 承前启后的价值廓清
第五章 安乐哲的《孟子》诠释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诠释的重点
一 生命的进程
二 安乐哲对《孟子》中“性”的诠释
第三节 批判和反省
一 生物学意义还是文化学意义
二 普遍性还是特殊性
三 本质主义还是存在哲学
第四节 继往开来的新构厘定
第六章 义命之历史律动以言心、性、天
节 关于心的能动性和命的动态义
第二节 关于善性源自天赋的断定
第三节 关于善性有其先天善端的肯定
第四节 心、性、天、命之意义无尽藏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