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正式提出的,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以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共同构成人类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完成了从探索性的初步参与到取得丰富经验成果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的省份开展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成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与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截至2021年7月,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项,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42项,两者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深入人心,在保护、管理、监测、展示等方面积累了令人瞩目的中国经验,相关的学术研究伴随着中国经验的积累更是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知网以“文化遗产”为主题在总库进行搜索,可查到1990年至今的171741条结果,涉及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学术辑刊、特色会议、报纸、图书、标准等。①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既有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全景扫描式的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制度、法规等的宏观论述,也有从学科内部和我国遗产保护实践出发细部观照式的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模式、路径等的微观分析。本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概论基本内容,考察热点难点,提炼论述精髓,思考发展趋势,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的整体面貌,推动下一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