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役后,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主动。为了减少伤亡和速战速决,美国人绞尽脑汁,而日军考虑的却只是如何“光荣赴死”。 在“七生报国”的心态驱使下,从莱特湾战役起,日军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万岁冲锋”。无论是以“神风”为代表的特攻部队,还是海上巨无霸“武藏号”和“大和号”,通通走上了不归路。日本媒体将一场场惨败美化为大捷,在东京遭遇伤亡超过十万人的空袭后只强调皇宫完好无损,天皇安然无恙。日本政府则要求民众展示“大和魂”,为国家做出更大牺牲。连妇女儿童也被训练用竹枪迎战,准备“一亿玉碎”。而在马尼拉,自知行将毁灭的日本兵,展现出人性至深的黑暗面,犯下罄竹难书的兽行。 在美军攻克硫黄岛与冲绳岛,获得了登陆日本本土的基地后,一部分日本领导人开始暗中推动停战,先前的好战论调反成阻碍。即便蘑菇云已在广岛与长崎上空腾起,依然有人试图以武装叛变阻止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在全日本播出。然而,日方代表最终还是登上“密苏里号”,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太平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我们今日熟知的亚太格局也开始形成。 作为“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延续了前两卷的特色,逼真还原了战争末段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带领读者走进华盛顿和东京的决策地,品鉴各方首脑在战略和外交层面的重大决议。它不仅给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更将军事史写作推向了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