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这项研究以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校中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对象,以积极探索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为目标,力图为科学开展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是近年来我国较为全面系统论述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研究成果。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教育方面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转变农牧区教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实现农牧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自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以来,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截止2009年年底,全省农村牧区共有寄宿高级中学68所,寄宿制初级中学197 所,寄宿制小学424所。寄宿制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据相关部门调查,青海省农牧区中学生辍学率从2001年的6.84%降到了2008年的1.93%,这和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带来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这一办学模式已成为发展青海省农牧区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寄宿制学校在青海省农牧区取得成功的同时,学者对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阶段的寄宿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易引起学生适应期的焦虑与情绪波动,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何探索出适合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集中办学后农牧区教育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十分值得研究。因此,对于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正是基于寄宿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生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第一,在理论价值方面,可以探索农牧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农牧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模式,为促进我国农牧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在实用价值方面,可以针对青海省农牧区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科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开展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促进农牧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维护地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