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001
一言难尽的乾隆
他早年富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把盛世推上了顶峰;晚年却刚愎自用,自我膨胀,听不进任何意见,亲手毁了这个盛世。
第二章\\ 015
与众不同的生辰八字
按命相理论,乾隆的八字,用术语叫火炼秋金,是天赋极厚的强势命运。有这样八字的人,极为聪明,为人仁孝,文武双全。
第三章 \\ 029
提前接班
命运对弘历甚是眷顾,在他二十五岁这一年的秋天,父亲雍正送给他一项极大的恩赐,让他在最佳的年龄接了班。
第四章 \\ 045
叛逆的继承人
乾隆登基后,一改父亲雍正持续了十三年的严政,他认为父亲已经将大清社会的各种弊端清除得差不多了,已经没有进一步进行高压统治的必要了。
第五章 \\ 059
大权独揽
乾隆苦读历史,总结出历代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五类人:后妃外戚、皇族、太监、权臣、朋党。他即位后,有计划、有步骤地,一个个地解决了这些势力。
第六章 \\ 075
驾驭大臣的手段
为驾驭大臣,乾隆采取了这样几个办法:第一,宣布了“乾纲独断”的政治原则;第二,沿用前朝老臣,不急于打造自己的班底;第三,冷静观察,不断敲打,严防被臣下欺骗。
第七章 \\ 089
皇帝的爱情
乾隆和孝贤皇后之间的爱情,就是一首现实版的《长恨歌》。对乾隆而言,富察氏是他的第一朵玫瑰,也是唯一的一朵玫瑰。
第八章 \\ 107
不祥的乾隆十三年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了。她的突然病逝,不光给乾隆的感情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风暴,同时也引发了大清政坛的一次九级地震。
第九章\\ 121
伴君如伴虎
在皇帝身边工作,那是处处陷阱,步步惊心,而张廷玉能够三朝为官五十年,最大的窍门是,处处事事都能从皇帝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不掺杂自己的私心。
第十章\\ 137
张廷玉之死
乾隆深知,要打击朋党,必须先打击这个山头的核心人物,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山头的人群龙无首,不攻自散。所以鄂尔泰死后,乾隆打击的重点就落在了张廷玉身上。
第十一章\\ 153
登上盛世极峰
为何乾隆全盛时代能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时代的鼎盛时期呢?主要有五点:第一,乾隆有效防范了官僚体制内的五种势力;第二,乾隆打造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僚队伍;第三,乾隆特别勤政;第四,乾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特别重视;第五,康熙和雍正打下了基础。
第十二章 \\ 167
严峻的新挑战
乾隆朝出现全盛之势后,大清王朝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比如人口压力。人口迅速增长,是清朝盛世的最主要表现,但也是后来清朝衰落最直接的原因。
第十三章\\ 183
乾隆朝的离奇案件
乾隆中期,产生了许多离奇的、今人很难理解的案子,这些案子都是冤案,而且都是乾隆皇帝一手制造的。
第十四章\\ 197
盛世文治
乾隆宣布国家进入“极盛”以后,提出要大规模整理历史文献,立意修撰一部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以此来囊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成果。
第十五章 \\ 213
乾隆皇帝老了
乾隆的统治风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以宽仁为本;中年时期,一变而为严厉,实行高压统治;老年时期,乾隆的统治风格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第十六章 \\ 227
和珅的崛起
和珅的出现和乾隆一朝由盛转衰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他是乾隆王朝从极盛到衰落的最直接的推手。正是和珅力荐的“议罪银”制度,最终催生出乾隆朝一桩又一桩惊天大案。
第十七章 \\ 241
惊天大案
“甘肃捐监冒赈案”作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反映出乾隆中后期的腐败形势出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腐败的全面化;二是窝案迅速增加,腐败呈集团化、公开化的趋势。
第十八章 \\ 255
君臣赌局
乾隆的一道谕旨,引出了一场朝野瞩目的君臣赌局。这场赌局,不光在当时牵动了政坛所有人的关注,而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清的政治走向。这道谕旨是给谁的呢?内阁学士尹壮图。
第十九章 \\ 271
来叩门的英国人
为什么和中国做了将近二百年生意,英国没想到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唯独到了乾隆晚年,却突然要派人来呢?
第二十章 \\ 285
英国人的礼物
虽然英国使团拒绝下跪,但精明过人的乾隆老皇帝仍然不愿意放过借这次英国使团来访标榜自己的统治的机会。他把英国人所送的礼物在宫门进行展览,组织大臣分批参观,以显示他外交政策的成功。
第二十一章 \\ 301
鸦片战争的种子
英国人出使中国的目标全部落空了,但他们借这次机会对大清王朝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马戛尔尼的出访在五个方面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十二章 \\ 315
接班和传位
乾隆在工作了六十年后,为了不超越其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纪录,将皇位禅让给了皇子永琰。这样可以将权力交接的震动降到最低,使大清王朝的稳定不受任何威胁,并且还能为自己博得空前的美名。
第二十三章 \\ 331
乾隆身后事
面对着乾隆遗留下来的腐败问题、财政问题、人口问题,嘉庆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拿出了一个执政思路,那就是“保守疗法”。他根据祖先们的遗训,提出了一套中规中矩的治理方案。
后 记 \\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