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古代佛教流传地区的国主,如果其国家治理方案有取材于佛教的话,多是以转轮圣王之治为理想的。国王本人虽在思想上取佛家的某一派的理论为主要依据,但多不会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推行这一派的价值,仍然某种程度上秉持了政与教的分离。转轮圣王之治的实质,其实就是尊重世间的缘起和合性,尊重民众的主体性,国主所处位置在缘起的社会生活中地位重要,自然要尽量多地发挥其正向作用。如何发挥其作用,需要具体治理的智慧,这常常是佛经中相关题材主要涉及的内容。另外,作为国主辅相,不仅需要具体治理的智慧,其实通观大局的智慧更是不可少的,而这,他们往往是从佛教中超过、出世的一面中获取的。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有俗语:“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道出个体的宗教实践回报社会的意义,这对于特重大乘菩萨道的汉传佛教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关于为何大乘佛教宗教实践转出来可以回报社会,佛家理论如何走出宗教实践的范围而有益于社会大众,却是少有人关注而又非常有价值的课题。